產婦生完就在吃冰淇淋?醫生不負責接生?她用親身經驗,道出德國不可思議的「生小孩」文化

2020-11-19 17:30

? 人氣

在德國生小孩和台灣大不同?(圖 / MIKI Yoshihito@flickr)

在德國生小孩和台灣大不同?(圖 / MIKI Yoshihito@flickr)

在台灣,找到一位好的婦產科醫生,從懷孕開始一路幫妳檢查,進產房幫妳接生,照顧妳直到出院。在德國生產分工很細,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懷胎十月的過程中,所有的檢查都由開業醫,也就是診所醫生負責,但也僅止於基本檢查,例如:三次的一般超音波、抽血送驗等。比較特別的檢查,例如高層次超音波,因為一般的診所沒有精密儀器,醫生會轉介到專門的檢驗中心,很多項目要自費。以上這些都還好,讓我最驚訝的是,醫生不負責幫妳接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般診所並沒有產房,生產要到大醫院,但診所的醫師並不會在醫院看診;相反的,醫院的醫師也不會在外開業。也就是說,開業醫負責孕期的照護;醫院醫師負責生小孩。十個月來,非常熟悉你狀況的醫生,不會在最終緊要關頭出現,完全是由陌生人接手。聽起來有點怪,可能他們真的非常信任專業吧?

以前的人是這樣形容生小孩:「生的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在科技儀器的協助下,生小孩不再是高風險的行為,但要讓陌生人接生,還是要有一點勇氣。更特別的是,幫妳接生的還不是醫生,而是「Hebamme」助產士,一個在台灣幾乎已經看不到的職業。

以我為例,早上九點多進醫院,到晚上十點多才生,中間還遇到日夜班護士、助產士換班,所以一開始照顧我的助產士,也不是最後幫我生的那一位。最後關頭,一直差臨門一腳,小孩就是不出來,這時醫生才出現。在醫生與助產士通力合作下,小孩順利誕生,醫生縫合傷口後,一切又交給助產士。當然,這些助產士都經過專門的醫學訓練,跟台灣舊時憑經驗累積的接生婆,還是有很大差別。

診所醫生不負責接生,生產的醫院,醫生也不會轉介,要自己找,而且不是心目中有屬意的醫院即可,凡事要規劃、預約的德國人,連生小孩的醫院也要預約。懷孕時,除了照顧身體,準備小孩的物品之外,還要找生產的醫院,孕婦也太忙了吧?我們的要求不多,重要的是,醫生、護士能用英文溝通,畢竟我們的德文程度,只夠應付日常生活,用德文看醫生還是天方夜譚!

要怎麼找醫院呢?各家醫院會有所謂的「Info Abend」產前導覽,一個月至少兩次,在某天晚上,有專人解說並帶著大家參觀環境和設備。離我家不太遠的醫院有兩三間,根據朋友們的經驗,其中兩間比較能用英文溝通。我預約了離家比較近的一間,懷著興奮的心情,準備去參觀將來可能是我生小孩的地方。

說明會在醫院裡的教堂舉行,到達會場時,發現有好多準爸媽,雖然醫生護士能用英文溝通,但說明會是全德文。我跟魚先生很努力地聽,還是有如鴨子聽雷,只能跟著看熱鬧。最後走到一間產房,裡面有各種幫忙產婦生產的設施,包括水中生產的浴缸。主講者一一介紹設備,我們覺得整體環境不錯,醫護人員態度友善,於是決定就是這一間了!跟主辦人表達意願後,醫院會安排一次面談,討論生產相關事宜,讓醫院了解孕婦的狀況。

德國崇尚自然醫療,對於生產,除非有生理因素無法自然生,或是產婦很堅持才會動刀。有朋友的小孩超過三十六小時還沒生出來,在台灣應該會建議剖腹,但德國助產士反而叫她下床走,熬到最後還是自然生!不僅不隨便剖腹,也不是很鼓勵無痛生產。德國施打無痛麻醉免費,在生產前的面談時會拿到表格,告知施打無痛的風險,簽好名在生產當天帶到醫院。

德國生產是一位產婦一間房,護士和助產士三不五時會來關心妳,察看狀況,從頭到尾不需要移動,先生也能全程陪同。不過,魚先生從送我進醫院到小孩出生,都穿著自己的衣服陪產,沒人要求他更換常見的綠袍;而護士、助產士,更是把用過的針筒直接丟進垃圾桶。其實,在平時產檢的診所,護士幫我打針、抽血或測血糖,完全不使用手套,只在手上噴消毒劑,有時還會順手把沾了血的棉花接過去;相較於台灣醫療機構,口罩、手套不離身,非常不同!

小孩呱呱落地後,臍帶還沒剪,助產士馬上把小孩抱給我,做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然後問爸爸要不要剪臍帶?之後又忙進忙出,好一陣子才把小孩抱去清理,做基本檢查,教爸爸包尿布。助產士的清理只是簡單擦拭一下而已,小孩出生時頭髮濃密,上面都是黏液,助產士還交代不要太快清洗,真的是好「天然」的生產。

小孩清理好,醫生也縫完傷口,我被推到觀察室,那時已經過午夜,小孩在我身上沉沉睡著。助產士問我要喝什麼茶?我心想,我一整天都沒吃東西,你問我要喝什麼茶!沒多久,她端來一杯茶跟兩包「硬麵包餅乾」,生完的第一份點心,感覺好寒酸!

有經驗的朋友事先有叮嚀,面談時要先表示需要家庭房,雖然要自掏腰包,但絕對值得。德國一般是二十四小時母嬰同室,護士不會幫忙照顧小孩,一間病房有三位產婦加三個新生兒。訪客晚上八點要離開,爸爸也是,只有住家庭房可以留宿。我們雖然有預約,但家庭房是先佔先贏,偏偏秋季是生小孩的旺季,所以已經沒房了。

大約清晨三點多,我和小孩被推到病房,護士跟魚先生說要盡快離開。可憐的他,都沒睡還要獨自開車回家,一早又要來醫院。在醫院的三天兩夜,三個新生兒輪流「唱歌」,晚上又沒有幫手,媽媽們能休息的時間實在有限。加上醫院的伙食讓人一點食慾也沒有,睡不好又吃不好,媽媽很累!

前面提過,德國人習慣只有中午一餐熱食,沒想到,產婦也不例外。送早餐前,會有人來問今天要吃什麼?但選項只有哪種麵包,喝茶還是咖啡?早餐跟晚餐都一樣,麵包、乳酪跟火腿,只有茶或咖啡是熱的。對我們來說,生完應該要補,至少該吃營養一點吧?這種食物,比平時我在家吃的還簡單啊。隔壁床的產婦,媽媽來看她,居然還帶冰淇淋!和她們相比,我真的好像東亞病夫。幸好住三天就可以出院,我觀察到,不只是我,同住一房的媽媽們知道可以出院時,收拾東西的速度都很快!

回家後才是挑戰的開始,魚先生的家人只能來幾天探視小孩,我的家人又在半個地球之外,兩個新手父母得一肩扛起照顧的責任,好羨慕台灣有坐月子中心。德國人雖然崇尚自然療法,但還沒發展到有「坐月子」的概念,不知道為什麼要「坐月子」?生產之前我跟魚先生解釋過,他似懂非懂,但對我要在家煮中藥包而有濃濃味道的事沒有意見。所以趁回台灣的時候,帶了一個月份的中藥包,天不助自助,沒有月子中心,自己做月子。

雖然不做月子,對於產後照護,他們還是有一套系統。首先,除了醫院的接生助產士,還有另一種家訪助產士。接生助產士由醫院安排,家訪助產士則要自己找,但由健保給付。如果是出生高峰月,更是「一助產士」難求,最好從知道懷孕時開始打電話。生產前,助產士會協助妳準備各項迎接新生兒的事務,紓解產婦緊張的心情;產後則從產婦身體恢復、哺乳諮詢到新生兒照護,都在她們的工作範圍內。媽媽、小孩有任何問題,不用去看醫生,打給助產士就對了。有些助產士還會幫媽媽針灸、精油按摩舒壓、教授產後復健運動。相較之下,我的助產士有點兩光,只能提供很一般的服務,還常忘記或遲到。沒辦法,高峰月生小孩,有助產士就偷笑了。

近幾年,家訪助產士越來越難找,因為這個行業高壓、工作量大,薪水卻沒跟著調,讓重視工作生活平衡的年輕人,不願意投入。這幾年德國生育率微幅上升,更是雪上加霜。助產士短缺的程度,讓一些醫院不得不關閉幾間產房,許多準媽媽沒有助產士的協助,孤單無援,惡性循環!

除了家訪助產士,健保還提供媽媽們一些福利,例如十小時的產後恢復運動課程。讓媽媽們除了照顧新生兒之外,有機會一起運動,和其他媽媽交流。跟我們重視補身體、多休息的概念不同,他們注重身體的活動,覺得生完後完全不動根本不健康,也不能幫助身體回復。所以,即使天氣有點冷,媽媽們還是會把小孩包好,推出門去散步、喝咖啡,幾星期大的小孩也照樣帶出門。

我還記得,後來到婦產科回診,醫生看到我劈頭就問:「小孩呢?」我們的觀念是,這麼小的小孩盡量不帶出門,更不用說帶去診所。但他們完全不介意,還因為我沒帶小孩去有點失望!東西方觀念真的差很多。

作者介紹|琵雅諾

女人迷專欄作家、天下雜誌《換日線》Crossing專欄作家、In媽咪親子成長網特約作者、三人紀實頻道特約作者、Foodpanda 特約作者。

著有:《印度,Holy Cow我的媽啊!》、《樂音不停歇:音樂家帶我遊歐洲》、《Paris,我恨我愛你!在巴黎吃喝玩樂的法式生活》。

部落格:https://skookie.pixnet.net/blog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ianauinGermany/
IG:pianaugermany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創意市集《打開德國說亮話!守規矩卻愛插隊、嗜吃生豬肉、不在計畫內就抓狂,旅歐文化觀察家的第一手現場筆記》(原標題:生小孩,中西超不同!)

責任編輯/連珮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