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到底能培養小孩什麼能力?一位學校老師揭孩子受教育後的3大優點

2020-11-17 17:50

? 人氣

教育本身是為了成就孩子,而不是老師或家長。(示意圖/取自淵明國中校方專用臉書)

教育本身是為了成就孩子,而不是老師或家長。(示意圖/取自淵明國中校方專用臉書)

我以前有個夢想是成為一位老師;我一直把老師這個職業視為相當神聖的「志業」,後來,歷經千辛萬苦,我好不容易當了實習老師好一陣子之後,才驚覺領悟了 — 原來,一直以來值得敬佩的是「人」,而職業只是個領域的稱呼;每個專注為其視為志業工作的人,才是讓職業成為志業的原因,職人精神亦是因人而偉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為對教育這個領域有興趣,也至今仍深信好的教育可影響一個人一輩子,所以即便後來我選擇沒走在老師這條路上,我依然對在教育界奉獻的師長們充滿感謝;同時,我也常在想即便自己不直接從事教育工作,但或許還是有許多方式可以發揮對教育的影響力,例如:去圖書館當故事志工,亦或者寫出好的讀物內容投稿等,不過,當然成為老師站在教育的第一線上還是最直接的。

「教育」這個議題讓所有家長和老師都不斷地思考,我們這麼努力地想,不是為了把孩子越教越依賴,也不是為了把孩子訓練成考試機器,那麼,我們做了這麼多,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我想在進入正式主題前,談論一個觀點,那就是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教育本身是為了成就孩子,不是成就自己」,這麼說可能有點抽象,舉例來說,老師的存在不是為了讓孩子喜歡你,而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所以,我認為有些老師順著學生起鬨是不對的,有些家長干涉了孩子太多個人人生課題,也是不對的。

我覺得教育有很多面向可以切入思考,如下整理出我認為教育工作該培養孩子能力的三個切入點;我這邊不會說「三項該養成的能力」,因為這樣的說法比較狹隘,也怕誤導讀者以為就只有這三個面向。教育一直在翻轉,只要教育工作持續著的一天,永遠都有更多可能。

(圖/方格子提供)
(圖/方格子提供)

1. 自主思考能力

投身教育環境的時間裡(除了短暫當過實習教師,當學生的那段歲月光陰,你我應該也都有),我總覺得台灣小朋友很習慣被打分數,因為我自己也是從小也是看著成績單長大的孩子,記憶中小時候總會有幾位老師把成績的A、B、C或甲、乙、丙掛在嘴邊(即便不是這些,大概在我幼稚園時也會轉換成各類印章或獎勵貼紙)。

我不喜歡這體制,總覺得好像衡量一個孩子的「表現」只能用那些單一標準的測驗或作業!不過,為了爭取被看見的機會或者得到肯定,我曾也很努力地企圖在成績上找到自己的舞台,但是長大後我發現其實很多東西是不該被評價的,尤其是透過別人評價自己,更是不需要的。

明明是鼓勵自由創作的繪畫課,或寫作課程,卻硬生生地從小被貼上等地的標籤,這些腦子裡的原創在萌生的時候就被果斷的評價給制止了,我想大概會有些孩子會因為沒得到師長肯定或拿了難看的分數覺得自己沒天份吧!

教育理當是鼓勵孩子自己思考,這觀念不斷地倡導創新的重要性,然而,沒有適合的發展環境,我想會無意間扼殺了許多「天才兒童」,孩子沒有去到自己該去的地方,我們把「人才」都變成「人力」是不是有點可惜呢?短時間的生產力製造了變現的產值,但一個國家需要的是永續發展,而孩子的腦則擁有無限可能,我覺得老師和孩子是互相學習的,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拋開分數的制約,成就一個多元社會中各種可能?

體制不完全是不對的,它是一個雛形,而非定型,我們需要有彈性,面對越來越聰明的孩子,我們不能再只守著舊觀念;不要只是單一面向地責怪社會沒有把孩子教成會思考的模樣,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學著反省自己是不是會自主思考的家長。

2. 良善品格的能力

教育對我來說是一個全面性的工作,即便可能教的是英文,但身為教育者不能放棄陶冶學生性情和品格的部分,因為這或許才是教育最困難之處。

長大之後,我才明白「善良」不是與生俱來不變的性格,而是一種人生的選擇。我們除了告訴自己成為良善的,還必須很認真地和下一代訴說這回事。因為那份良善可以成為帶給社會進步的力量 ,懂得有智慧的善良是我認為最高端的教育成果。

成熟的大人在我眼中是能夠帶給別人溫暖,為弱小發聲,為正義伸張。有時候我覺得要對抗世界的不公平和不正義比起自己安穩過日子來得辛苦很多;幾米曾在創作中述說:「世界越險惡,我們越是要善良」。良善絕非無意義的,因為當我們願意選擇在海洋嚴重污染的時代從自身開始做垃圾減量,這即是善;因為當我們有足夠的智慧與知識去捍衛社會法律的公正,這亦是善,而這些善則需要未來會成為我們國家領袖的孩子們來發揚光大。

3. 感受的能力

感受能力包含了「同理心」與感知外在人、事、物的能力。同理心有多重要,我想它屬於在第二點品格的部分多一些,就不再贅述了。這邊我想提一項較特別的「美感教育」(因為過去「美學教育」總是經常性地被忽略)。

美感來自生活的培養,如果我們每天所見所聞都缺乏了美學,那麼久而久之我們也將喪失對「美」的品味和鑑賞能力。

我們不一定要去到美術館才可以做起訓練美感的功課,在此想分享一支有關美化教科書的影片(如上),我特別欣賞陳慕天在演講中說到:「去美術館可能會存在貧富差距,但教科書是每位老師都會叫你放在桌上的。」扼殺孩子的想像好比殺掉他們的未來!而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見孩子是有自覺的,他們看著新創作的課本說:「讓思想更自由!讓空間更開放!」我們的孩子在面對缺乏美感的設計從不喜歡到麻木無感,而這些孩子長大之後的決策,可能將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發展(例如之後國家的路燈和道路好不好看就靠他們了)。

作者介紹|Lily Chen

我用文字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給我的種種感受,唯有靜下來好好寫些什麼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最像自己,已經不必再有任何心理狀態的偽裝。 歡迎聊聊,或真心來交流:l0924ily@gmail.com。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原標題:教育能培養孩子什麼能力?)

責任編輯/連珮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