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盯孩子做功課嗎?要盯到幾歲?專家的「漸進式放手」功課監督法,讓你教出獨立的孩子

2017-08-25 09:50

? 人氣

如果孩子已經練就規劃能力以及養成讀書習慣,父母就要放開心讓他嘗試自己讀書,即使成績偶而起伏,也要以平常心看待這整個自我操練的過程。但如果孩子的讀書習慣不穩固,讀書方法也還有盲點,但又已經進入反叛期,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適度借助外力,補習或是請家教。如果父母執意不放手,那麼關於讀書這件事,必定將成為親子衝突的大根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分段式的功課檢查法:從小到大、由緊到鬆,由細密到粗略

比如低年級從一行作業檢查一次、到半頁檢查一次,再到一頁檢查一次,再進展到一樣功課檢查一次,最後是全部寫完再一起檢查。到了國中八年級之後,則應不再幫孩子檢查功課。

該複習的功課,從全程的陪伴叮嚀教導,到一小部分驗收一次,再逐步擴大範圍,最後觀察孩子獨立自主的發展程度,最終應全然放手,從「教導者」變成孩子的「顧問」。

對於讀書習慣的建立,我認為以下三點是很不錯的參考方向:

˙ 即使再沒天分、再不喜歡念書的孩子,在他十歲之前若能激發讀書意願、幫助他建立學習習慣,都會比往後再來傷腦筋來得輕鬆容易。
˙ 想要建立好習慣,一開始若不嚴格而有效地執行,是無法培養的。
˙ 採行「漸進式放手」法則最為有效。讀書終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即使青春期以後的孩子在自我摸索中成績起伏不定,都勝過父母焦慮地過度介入。

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調整為容易達到的標準

十個父母有九個教起自家孩子功課都會抓狂。這正是因為我們關心自己的孩子、愛他們、希望他們成功,所以抱有一定的期望值。當我們很努力教導孩子,孩子卻學不會、學不好,或根本無心學習時,就會動怒。但是我們絕對不可能拿掉對自己孩子的期望,此時,就要想辦法把「期望」變得容易達到。以下有幾種建議法:

一、不要一次塞太多內容:把大範圍拆開,分成幾個小範圍,一次完成一部份,當一個一個小目標依序被攻克時,親子雙方都能感受到成就感;反之,過大過重的學習內容,會讓父母焦慮,而這樣的焦慮必定也會感染給孩子。

二、精神好的時候,先做困難的功課:愈困難的功課,愈要排在前面先做,因為孩子精神差的時候會很難專注,自然吸收力就差,此時最容易激怒父母,所以趁孩子精神最好的時候先研讀困難的功課。

三、讓孩子跟自己競賽,父母訂定合理的期待:為什麼父母很容易生氣因為在父母眼裡雖然看到的是自己的孩子,但心裡卻會不自覺和其他更優秀的孩子做比較。明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侷限,從孩子平日的平均表現,父母也絕對可以推估其表現水準,但卻很難誠實面對,因而對孩子抱以不切實際的期望。

希望孩子更好無可厚非,但最好的期望值是:孩子能夠達到的水準再往上加一點點即可,這能激勵孩子持續突破,但目標又不至於遠在天邊,一旦當孩子有機會達到新高點時,就會不斷被激勵去嘗試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現。

作者介紹│彭菊仙

廣受父母們喜愛並信任的親子作家,文風多樣,描繪親子生活時而細膩溫暖,時而幽默風趣;批評教育時勢又敏銳深刻,文章常見於網路轉載、親子網站。擁有三個男孩的她,喜歡和孩子共學、共做、共玩。如今孩子都進入青春期、接受體制內的中學教育,在陸續陪伴孩子們經歷高度升學壓力之後,她深刻體認到親子一定要一起學習與「分數」這個難題和平共處,在務實面對升學競爭的同時,更要讓孩子看到分數背後的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定位。著有《管教的勇氣》、《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幸福教養》、《教養好好玩》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誰說分數不重要?:體制內教育的求生術,幫孩子找到分數背後的自己》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