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產檢做越多次,反而讓孕婦越擔心?

2017-08-28 07:00

? 人氣

其實當時她與丹麥籍丈夫已經協議離婚,她還是決定在丹麥扶養2個孩子,因為有整個國家的社會福利體系支持她,除了有免費福利機構提供三人輪班陪伴照顧,上學也由政府出資請專人陪讀,不僅如此,蘇珊娜能拿6成補助買車,學開車、拿駕照,保養費、保險費都由政府負擔,丹麥並不打算讓特殊的孩子拖垮父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即使如此,丹麥產檢的墮胎機率卻很高,一名曾旅居丹麥的朋友分享,丹麥人非常相信產檢醫療專業,也信賴科技與醫療人員。在哥本哈根,孕婦如果知道胎兒有異常,約有98%會馬上決定終止懷孕,其餘地區比例為80–90%,台灣則落在80%。

懷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據說孕婦在以色列被視為「容器」,若因為胚胎有異必須墮胎,母體不需要負太大責任或有罪惡感。日本人認為母體是重要的胚胎營養來源,孕婦必須非常謹慎,妥善控制體重數字,「這一週是不是夠努力了呢?」是日本孕婦常掛在心裡的問句。

相較之下,台灣孕婦照超音波的密集程度超過日本,一方面崇拜專業,專選大醫院與名醫,但若產檢發現胎兒有問題,就會質疑醫師能力,積極到第二間、第三間醫院看診,或許這就是台灣人普遍面對疾病的態度吧?

曾經擔任記者,讓我練就了一身蒐集資料的本領,有些孕婦或許茫茫然地生下孩子,我卻像個資訊焦慮的母親,每天花大把時間在google與各家產婦的部落格裡。母體變化讓我感到焦慮,這股情緒壓力必須在每次產檢時找到出口。我想信任醫師專業,卻沒有足夠時間建立起信任關係。

據聞,在丹麥,孕婦每次產檢耗時一個鐘頭,台灣孕婦則是照超音波、問診10分鐘內結束,腦海裡翻騰的幾百個問題,若是沒能厚著臉皮追問疲憊的醫師,就得自行上網找資訊,更加混亂焦慮。

產檢主體應該是懷孕的女性,而非胎兒,女性的經驗感受很重要,孕婦隨著週期增加,身體改變、情緒起伏、網路訊息多、家人期望堆疊,若是職業婦女,必須處理的事又更多了,很想多和醫師談談,可是產檢還沒結束,下一個病人已經進來等了,連信任關係都沒辦法建立,何況傳達感受?

找女醫師,不一定能得到比較溫柔、同理的產檢經驗,找名醫師,花大把時間排隊,看診時間卻超短,能否友善溝通仍是個問題。

孕婦尋求的不過就是信任與親密感,當我們把身體交給醫師,就像脫光了衣服,將最私密的身體孕程變化展現於醫師眼前。當孕婦認為產檢與生產安排的權力握在醫師手上時,是不是也有辦法拿回部分權力,能夠有一點時間,述說自己的不安與疑問,得到真正滿足的產檢結果,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

或者我該相信:生小孩說到底就像順水推舟,時間到了就生下來呢?

作者介紹│諶淑婷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偶爾在從小長大的社區賣菜。育有一兒一狗三貓,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個人網站「喵的打字房」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本事出版《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母嬰合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慢舞》(原標題:母乳最累?)
封面圖片為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MIKI Yoshihito@flickr

責任編輯/謝孟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