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產檢做越多次,反而讓孕婦越擔心?

2017-08-28 07:00

? 人氣

產檢主要目的是降低懷孕風險,並且帶給孕婦信心與安全感,在一次次檢查中,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只是產檢次數少,不一定代表婦女對醫療的滿意度就會降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晚我兩個月生產的小雨,在美國懷孕、生產,期間曾回台灣短居幾個月,除了每月產檢,也做了好幾項自費檢查,但事後回想,她更滿意美國只照3次超音波的產檢方式。

小雨說:「美國的檢查很陽春,驗尿、觸診、聽胎心音,但醫師會好好聽妳說,從媽媽到寶寶什麼問題都可以問,一次至少談上半小時。」在台灣,不管等候多久,每次產檢5分鐘內結束,許多疑問在醫師的「專業」口吻下根本問不出口。

德國產檢絕不會在對一位孕婦進行檢查時,就讓下一位在旁邊等候。一般的德國診所(不只婦產科),甚至有兩間以上的看診室,看診序號的下一位病人可以先到其他看診室更衣或等候。

懷孕的過程就像孵了一顆驚奇蛋,蛋殼沒冒出裂痕那天,永遠也不知道裡頭會冒出什麼,也像是捧著一籃搖搖欲墜的雞蛋挑戰「富士海筋肉王」,戰戰兢兢過五關斬六將。孕婦很需要被安慰,被告知:「沒問題,妳的寶寶一切健康!」

產檢也提供了「及早決定」的機會,無法直接看到胎兒的孕婦,就像罹患被害妄想症,一項項檢查不間斷,公費、自費全都來,但知道愈多愈擔心,任何異常都想要找出原因,然而,不管什麼原因都只能相信醫師的專業判斷。

第一、二胎在美國懷孕生產的代希,懷孕期間僅檢查胚胎是否在正確位置,中期時做一次超音波檢查胎兒狀況,當她回到台灣懷上第3胎時,卻做了非常多檢查,唐氏症的母血篩檢的結果,醫師語帶保留的口氣,讓她心生壓力,於是選擇加做羊膜穿刺。

到生產前一連串運用醫療科技介入懷孕的過程,她反而認為:「覺得什麼都不知道的懷孕比較輕鬆快樂,一直監測、一直等待結果,就像是製造了無限大的恐懼。」

折磨孕婦的各種「萬一……」

所有孕婦都會擔心胎兒是否健康,這與第幾胎、年齡無關,而是優生的意識左右著我們,擔心自己無法生出健康寶寶,也擔心造成社會和家庭負擔。害怕我們能提供足夠的照顧嗎?我們養得起一個特殊的孩子嗎?

朋友小儀就為了要不要照高層次超音波與伴侶嘔氣,伴侶覺得沒必要,都到20幾週了,照出來若發現有缺陷,難道就不生了嗎?但小儀對於台灣社會太沒信心,畢竟連個孩子在路邊大哭都會被側目,她內心惶惶不安:

「如果怎樣的話……我不願意讓小孩生出來痛苦,還有一種隱隱的責難,好像小孩生出來怎樣都是媽媽的錯,當下心思就是會忍不住盤旋著。」

2012年有一則新聞報導,育有罹患腦性麻痺雙胞胎女兒的蘇珊娜,在台灣生長,卻選擇離鄉背井移民到丹麥養孩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