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付出這麼多,對方總是沒看見?精神科醫師:人容易陷入2種意識,才感受不到別人的好

2020-11-01 17:30

? 人氣

想法及情緒的影響力,用這個世界的慣用語言來說就是「因果法則」,或「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由於時間上的落差,往往看不出來因果法則的運作。比如有個朋友跟你借了兩百元,卻食言沒有如期還錢。你憤憤不平一年多,為了一口怨氣而躲開他,但自己又因為懷恨在心而有罪惡感,於是整個人的情緒就更不對勁了。最後,在這整件事情裡,唯一備受折磨的人顯然是記恨的你,而記恨的代價是失去了心靈平靜,於是你開始有了放下的意願。到了這時候,要放下怨憎的情緒就容易多了,借錢不還的那個人最後得到了你的原諒。至於這兩百元,就被你重新定義為一個缺錢的人所需要的借款。沒幾個月,你意外遇到了這個人,對方冷不防說道:「我一直記掛著還欠你錢。來,兩百元還給你。」你根本沒開口,對方就結清了債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他人的期盼或怨憎,會阻礙我們從對方身上接收想要的東西。一個成效卓著的做法,是在雙方進入一個特定的情境之前,便預先放下對他人的期待。事實上,情緒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意圖,它試圖將我們的意志強加在別人身上,而別人則會下意識地抗拒。

想要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個好方法是滿懷愛去想像最美滿的結果。務必確保雙方都能從中獲益,也就是建立一個雙贏的關係。放下所有的負面情緒,只觀想美好的畫面。當我們覺得不管結果如何都無所謂時,就知道自己確實臣服了;能實現固然很好,不能實現也沒關係。因此,臣服不代表是消極的,反而是一種正向、積極的方式。

當我們臣服時,就沒有時間的壓力;之所以會覺得挫敗、沮喪,往往是因為我們想要當下就能擁有某個東西或做到某件事,而不願順其自然地等到瓜熟蒂落。耐心,是伴隨著放下而來的附加效應,而我們都知道有耐心的人是多麼隨和。注意,沉得住氣的人,最後通常會如願以償。

抗拒放下的一個原因,是誤認為如果放下了我們的渴求與期望,就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我們害怕要是沒有一直強勢索求,就可能會失去。依照心智的想法,想得到某件東西,就要努力去追求。但其實,如果好好想一想,就會發現事情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我們做出了決定,而會做這樣的選擇則是因為我們的意圖。我們得到的,是這些選擇帶來的結果,即使是無意識的選擇也一樣,而不是因為我們的渴望與索求。當我們放下欲望帶來的壓力,就可以神智清明地做出更明智的選擇與決定。

我們往往認為對事態的良好掌控能帶來快樂,而讓我們心煩意亂的是事實。但實際上,真正讓我們心煩意亂的,是我們對這些事實所產生的感受與想法。事實本身是中立的,是我們賦予事實力量,這跟我們接受或不接受的態度,以及我們的感受有關。如果被一個感受困住了,那是因為我們仍然暗自相信這個感受可以幫我們做些什麼。

作者介紹|大衛‧霍金斯 David R. Hawkins, M.D., Ph.D.

大衛.霍金斯博士是靈性研究院(Institute for Spiritual Research, Inc.)的創始院長、非二元性修持之道(Path of Devotional Nonduality)創辦人,畢生鑽研人類意識,是著名的意識能量研究先驅,也是作家、講師、靈性導師、精神科醫師、科學家。他是天主教、新教、佛教及其他宗教組織的顧問,多次接受各大電視網及廣播節目的邀訪;並應邀在牛津論壇、西敏寺、哈佛大學、聖母大學、密西根大學等地講學,受到各界人士的推崇與追隨,尊之為高階覺知力的導師。關於他的靈性進化過程,本書最後的「作者介紹」有簡要的說明。他一生致力於提升人類的意識,直至二○一二年辭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三采文化《臣服之享:遇萬事皆靜好自在的心提升練習【意識能量學大師經典之作》(原標題:「憤怒」來自於不切實際的期待!轉換一個念頭,就能改變惡化的關係)

責任編輯/連珮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