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完全不知道自己發現什麼」可以得諾貝爾獎?他道出人類面對科學的最可怕迷思

2017-09-01 11:38

? 人氣

科學時代來臨的時候,某些傑出的創造者用自己耀眼的才華,從那個普遍不創新的社會中脫穎而出,成為星空中燦爛的星辰,所以我們都認得他們。但是愈到後來,這種創新活動就愈來愈連成一片,再也分不清楚誰跟誰了。

功勞到底應該屬於誰?

當代最著名的科學史研究者莫頓(Robert King Merton)說:「諾貝爾獎把每個科學成果歸因到一個人,這是諾貝爾獎一個結構性的缺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貌似是把諾貝爾獎抹黑了一下,但是請注意,我們舉的這例子可不是孤例,愈往後,諾貝爾獎中這種爭議就愈多。比如二○一五年,中國的屠呦呦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就有各種各樣的爭議。有人說她是貪功,將功勞占為己有,霸占了合作夥伴的功勞。

這個現象說明,把一個人的功勞從整個協作網路中切割出來,幾乎已經變得不可能了。

難道諾貝爾獎設錯了嗎?沒有錯,它是人類創新、創造活動一個特定階段的產物,就是要把功勞歸於個人。此前沒有這個現象,此後也會愈來愈難。就像燒一鍋開水,這鍋水被放到火爐上之後,剛開始僅僅是平均升溫,我們看不到什麼氣泡現象,但是在一個特定階段,就會看到一個一個燦若星辰的小氣泡開始冒出來。隨著溫度進一步升高,氣泡就連成了一片,再也分不清楚泡和泡之間的界限在哪裡了。

在人類科學時代到來之前,我們真的搞得清楚哪個創造發明屬於誰嗎?強烈建議大家看一看《文明是副產品》這本書,它駁斥了我們很多認知。

科學時代來臨的時候,某些傑出的創造者用自己耀眼的才華,從那個普遍不創新的社會中脫穎而出,成為星空中燦爛的星辰,所以我們都認得他們。但是愈到後來,這種創新活動就愈來愈連成一片,再也分不清楚誰跟誰了。

比如我們讀歷史的時候,分明知道電報是誰發明的、電話是誰發明的,但電視是誰發明的,你說得出來嗎?真要去查書的話,會找到一個人名──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但這是後人追認的結果,在貝爾德發明電視之前,電視的很多相關技術,全世界各個角落都有人在為它做準備。

繼貝爾德第一次用電視播出圖像之後,還有很多人繼續豐富它。發明電視的年份是一九二六年,但真正能夠播出電視是一九二八年的事情,甚至還有人與貝爾德同步發明了電視。

所以如果不是我們的這個認知框架,一定要為一個東西找出一個發明者,貝爾德也會在茫茫人海中沉下去,再也沒有人把發明電視的桂冠戴在他頭上。

說一些更近的例子,你什麼時候聽說過手機有發明人?它實際上是人類創新、創造網路在一個漫長演化過程中的產物。現在,抬眼望向我們身邊的東西,比如洗衣機是誰發明的?冷氣是誰發明的?冰箱是誰發明的?再也找不到一個光輝燦爛的名字。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現在已經放棄了努力這件事,不再把一項創造歸功於某個人。當然,要想全人類把這個認知都改變過來是挺困難的,而且需要一點時間

什麼是現代社會的創新和創造?

一九七八年,諾貝爾獎委員會把物理學獎頒給了兩個工程師,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大爆炸的微波背景輻射。這個詞聽起來很高端、大氣、上檔次,簡單說就是,二十世紀四○年代,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們提出一個假說,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宇宙大爆炸假說。

整個宇宙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猜是一個點,起名為「起點」,然後發生了大爆炸,變成了一個溫度極高的大火球。火球在慢慢冷卻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星際物質開始遠離它的爆炸中心。

如果這個假說成立的話,我們今天觀察到的宇宙,仍然處於持續的爆炸中。

這就需要找到一個證據,證明現在宇宙空間的溫度不是絕對零度,因為既然是在冷卻的過程中,多少就會殘餘一點溫度。這個溫度如果找不到的話,宇宙大爆炸學說就不成立。

但是天體物理學家怎樣就是找不到。最後,誰找到了?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個工程師歪打正著找到了。這兩個人在接收一個衛星訊號的時候,發現有一個訊號不受任何因素的影響,好像就是宇宙中一個恆定的訊號。這是怎麼回事呢?他們倆也搞不清楚,但是既然發現了,就寫一篇論文發表了。

遠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們看到這篇論文後,發現這不就是自己要找的那個證據嗎?於是,把它做為一個成果呈報到諾貝爾獎委員會。一九七八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就把獎頒給了這兩個工程師。

整個事件好像挺無厘頭的,因為發現這個微波背景輻射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發現了什麼。而普林斯頓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們好像發現了這個重要的發現,但是他們一直都沒找到,最後他們找到一個別人的發現,所以功勞好像也不應該屬於他們。

這個例子貼切說明了什麼是現代社會的創新和創造。我們談互聯網的時候,經常提到一個詞──湧現,就是指很多宏觀現象和構成它的微觀個體之間,其實沒什麼關係。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水,水分子裡面是不包括「波浪」這現象的,只有把一大堆水分子擱在一起的時候,才會湧現出一個叫波浪的宏觀現象。

創造和創新活動也一樣。每位科學家和工程師面對的,都是他眼前那個最具體的問題,即使解決得很漂亮,也談不上有多偉大。只有放眼於全人類的創造之網,獨具慧眼的發現很多小創新之間的關係,然後把它們連接起來,這才是偉大的創新。什麼是重要的革新和創造?它是一堆小革新、小創造的中間關係。

愈到現代社會,構建這種中間關係的人就愈偉大,但是很可惜,他們一般而言得不了諾貝爾獎。比如《如何讓馬飛起來》這本書的作者艾希頓,號稱「物流網之父」。社會認不認咱們不管,但他確實做出一個對現在的物流網路,甚至是物聯網路有重大貢獻的小發明。

他年輕的時候在一家超市當銷售員,他發現這超市對貨品的管理只有三個狀態,就是進貨、銷貨和存貨。對於一間傳統的超市來說這就夠了,但是有一次寶僑公司(P&G)的一款口紅特別熱賣,放到貨架上很快就會斷貨了,大家就搞不清楚這批貨到底是在貨架上還是在倉庫裡。

艾希頓就提出來,給所有貨品加一個位置參數,這樣就能找到它到底在哪兒了。就是在貨品上安裝當時非常便宜的晶片,來標示這個貨品的位置。要知道,超市原來對物體的管理是沒有「位置」這參數的,就是因為艾希頓這個小發明,現在整個物流網路全部被啟動了。

現在我們在網上買了一件物品,可以透過手機清楚追蹤到它的物流流程,過程清清楚楚,這就是現代物流。現代物流和之前的物流有什麼區別?就是每個貨品多了一個位置參數而已。這是一個連接型的創新,艾希頓就做了這麼一個小貢獻,但是我們能說它的意義不大嗎?

作者介紹|羅振宇

1973年生,「得到」APP創始人,自媒體脫口秀「羅輯思維」主講人,網路知識型服務嘗試者。曾任CCTV「經濟與法」、「對話」節目製片人。2012年底打造知識型脫口秀「羅輯思維」。每日堅持60秒語音,現已不間斷地死磕了1500多天。

他對商業和網路的獨到見解,影響了當代年輕人對知識結構與網路的認識:人類正從工業化時代進入網路時代。新的時代將徹底改變人類協作的方式,使組織逐漸瓦解、消融,而個體生命的自由價值得到充分釋放,未來將屬於基於用戶體驗的「手藝人」經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出版《羅輯思維:我懂你的知識焦慮》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