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生下一胎,但何時生比較好?專家公開最佳時機

2020-10-29 17:50

? 人氣

何時生下一胎才適合?(圖 / MIKI Yoshihito@flickr)

何時生下一胎才適合?(圖 / MIKI Yoshihito@flickr)

有些媽媽告訴我,她們在離開產房時就已經決定要生下一胎了。有些人需要幾年時間,才有勇氣再生下一胎。還有些人一點也不想再生小孩。有些人精確的計畫生下一胎的時間(精準到月分)。其他人則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章的重點是討論是否要生一個以上的孩子,以及如果你打算生下一胎,什麼時候生比較好。子女數有所謂的「最佳」數字嗎?最理想的出生間隔是多久?

先爆個雷:我們找不到科學根據來回答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最重要的考量是:怎麼做對全家人最好。任何研究證據都遠遠比不上這個考量的重要性。

舉例來說,如果你三十八歲生第一胎,而你想要三個小孩,那麼你很可能會加快速度。如果你是醫生,而你打算在擔任住院醫生階段生小孩,那麼你生小孩的時間也相當明確。當然,世事難料,你不一定能在想懷孕的時候順利懷孕。以我媽來說,因為沒有產假的緣故,她本來打算在聖誕假期生我弟弟,結果我弟最後是在一月十一日出生。

有時候,命運也會來參一腳。我本來想讓兩個孩子相差三歲,但就在我們準備要開始「做人」時,我的職業發展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挫折。我的心情大受影響,連要照顧一個小孩都有點勉強了,更別提照顧兩個,所以我們多等了一年。

要生幾個小孩的問題更是因人而異。你們全家人是否覺得一個小孩就夠了?你想要第二個孩子嗎?當然,有時候是想生也生不出來,有時則是孩子意外來報到。

總之,資料無法告訴你,怎麼做對全家人最好。不過,關於生幾個孩子以及間隔多久比較好的問題,還是可以參考一下資料怎麼說。

子女人數

經濟學家對於子女人數的議題非常感興趣。始祖蓋瑞.貝克(Gary Becker)提出了「質與量的取捨」這樣的概念,它指的是,父母對於生兒育女這件事所面臨的數量和品質的糾結。如果孩子比較多,能投資在每個孩子身上的資源就變少了,於是品質就降低了。

所謂的「品質」,指的通常是教育程度和智商等等。父母對孩子的投資基本上就是教育。經濟學家對於教養子女的討論是非常務實的。

這方面的經濟學論文大多聚焦於了解所謂的「人口轉型」(demographic transition)─ 國家的生育率由高(例如六到八個孩子)變低(兩到三個孩子)的過程。背後的理念是,隨著國家愈來愈富裕,人民會開始把重點放在品質,而非數量,結果導致生育率下降。

質與量的取捨,基本概念是,假如你生的小孩比較多,他們獲得的人力資本會比較少,也就是比較差的教育,或是智商較低。但這只是理論而已,研究資料怎麼說?

和本書大部分的議題一樣,這一點很難驗證,因為子女數較多的父母和子女數較少的父母屬於不同類型的人。不過,有些研究者利用「意料之外的孩子」來進行研究。他們以生雙胞胎的個案為對象,這些家庭預期的子女數不變,但因為是雙胞胎,而意外增加了子女數。

這類研究中最可信的結果顯示,子女人數對教育程度或智商的影響相當小,反而是排行的影響比較大。較晚出生的孩子在智力測驗的表現和教育程度上,都比哥哥姊姊差了一點。原因可能是父母能撥給他們的時間和資源比較少,而不是子女人數造成的。不論有一個還是兩個手足,排行老大的表現都差不多。一般人(通常不是經濟學家)常問的另一個問題是,只生一個孩子會不會對這個孩子有任何害處─他的社交能力會不會因此變得比較差?

這依然是個難以研究的問題,因為家庭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就我們得到的證據而言,這個疑慮似乎是沒有根據的。有一個文獻回顧整理了一百四十份研究報告,發現有些證據指出獨生子的「學業動機」比較強,但沒有呈現人格特質的差異(例如外向)。事實上,這個學業動機可能和出生排行比較有關聯(排行老大的孩子不論有沒有弟弟妹妹,學業成績都比較好),而不是因為獨生子的關係。

由於資料的可信度不高,所以難以確認,子女人數的多寡到底重不重要。子女之間的感情好不好,反而比較能決定手足多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資料無法告訴我們,生幾個小孩才是最好的決定。

出生間隔時間

假設你決定要生下一胎,資料能否告訴你什麼時候生比較好?

答案還是「不能」。關於「最佳出生間隔時間」的研究往往聚焦於兩件事:出生間隔時間與新生兒健康情況的關係,以及出生間隔時間與長遠影響(像是學業表現和智商)的關係。

大多數研究聚焦於區別典型的出生間隔時間(例如,相隔二到四年)與非常相近的出生時間(相隔不到十八個月)或相差很遠的出生時間(相隔五年以上)。然而,姑且不論結果是什麼,蒐集資料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非常相近和相差很遠的出生間隔時間都不常見。

有些人確實打算生兩個年齡相近的孩子,但比起其他的出生間隔時間,兩個孩子出生時間相隔不到一年的情況,通常不在父母的計畫之中。姑且不管相隔時間的長短,不在計畫之中出生的孩子與按照計畫出生的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發展。另一方面,相隔很遠的出生間隔時間通常也是不尋常的例子。相隔很遠有可能是因為父母有不孕的問題(不是一定,但機率比較高)。不孕可能會造成影響,尤其是對新生兒的健康。

基於這些理由,我們對於研究證據要抱持高度保留的態度。

新生兒健康

關於新生兒健康與出生間隔時間的研究,通常聚焦於出生時可以衡量的結果,像是寶寶是否早產、出生體重較輕,或是胎兒小於妊娠年齡(體重不足)。一些相關性研究指出了很短和很長的出生間隔時間與所有結果的關聯性。例如,有一個2017 年的加拿大研究以將近二十萬名新生兒為對象,研究者發現,在上一胎出生後六個月內懷孕的女性,她們生下早產兒的機率提高了83%。

其他研究也顯示出這種巨大的影響,一個研究來自加州,另一個來自荷蘭。這些研究的主題都是早產兒的再發生率(換句話說,這些研究以生過早產兒的女性為對象)。

然而,這種巨大的影響並不是所有地方都看得到。而且有人懷疑,這種影響是否由母親本身的差異造成的。一個瑞典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這個疑慮。這個研究以同一個家族的女性(手足或表親)為對象。這個研究恰好可以回答,家族層面的差異是否才是真正的原因。

進行手足的比較時,研究者想問的問題是:同一位母親生的兩個孩子之間的差異,是否為出生間隔時間導致的。這種方式排除了母親本身的差異造成的影響。

這些瑞典研究者比較不同家族的女性時,同樣發現,出生間隔時間很短會大幅提高早產的機率(80%)。但是當研究者拿親姊妹來做比較時,早產機率變得小很多(20%)。若是拿堂表姊妹來做比較,早產機率介於兩者之間。拿親姊妹做比較時,研究者發現很短的出生間隔時間和新生兒體重較輕或其他結果沒有任何的關聯。

雖然大家對於該相信哪一種數據有激烈的爭論,但我認為拿親姊妹做比較的立論比較穩固。換句話說,短時間內生兩個小孩的確會提高早產的機率,但風險並不是非常高。

瑞典的研究確實發現,出生間隔時間很長(前一胎出生和下一胎懷孕的時間相隔五年以上)與比較不好的結果有關聯。我們也可以在加拿大的研究看到類似證據。然而,兩胎之間相隔很久算是特殊情況,母親的年紀往往比較大,或是有不孕的困擾。簡言之,我們無法從這方面的研究得到任何結論。

長遠影響

新生兒的健康狀況很重要,但這只是短期內的事。我們也想知道,出生間隔時間會不會造成長遠的影響?和哥哥姊姊的年齡差距太小,是否會對孩子的測驗成績造成負面影響?

要做這方面的分析相當具有挑戰性,因為父母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決定孩子的出生間隔時間。不過,有一個研究的對象是,原本打算在某個時間點生小孩,但因為種種原因延後了孩子出生時間(例如流產)的女性。

研究者分析資料後發現,出生排行較前面的孩子,如果和弟弟妹妹的出生間隔時間比較長,他們的測驗成績往往會比較好。這可能反映出,父母有比較多的時間讀故事書給他們聽,或是培養他們的一些能力。不過,這樣的影響並不大。

反過來說,出生排行較後面的孩子,如果和哥哥姊姊的出生間隔時間比較短,他們發生自閉症的機率可能比較高。雖然好幾個研究呈現出類似的關聯性,但由於研究者無法排除不同家庭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影響,所以這些研究證據只能做為參考。

綜合而論,我們得到的結論是什麼?我會說,所有的關聯性看不出一致性,或是顯著到足以超越你的個人偏好。

假若你沒有個人偏好,我想所有的證據可以暗示,非常接近的出生時間可能會帶來一些小風險(包括短期和長遠的風險)。因此,等到上一胎一歲以後再懷孕可能會比較好,而且你也會輕鬆一點,因為照顧小嬰兒的負荷真的非常大。

重點回顧

● 研究資料無法回答,理想的子女人數或出生間隔時間是什麼。

● 非常短的出生間隔時間可能會帶來少許風險,包括早產與(可能)較高機率的自閉症。

作者介紹|艾蜜莉.奧斯特 Emily Oster

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布朗大學經濟學教授,著有《好好懷孕》(Expecting Better: Why the Conventional Pregnancy Wisdom Is Wrong - and What You Really Need to Know)。她曾在2007年受邀到TED演講,作品刊登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富比士》和《君子誌》(Esquire)。奧斯特和經濟學家傑西.夏皮洛(Jesse Shapiro)結婚,育有二子。她的雙親也是經濟學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兒童床邊的經濟學家:父母最關鍵的教養決策》(原標題:要生下一胎嗎?何時生?)

責任編輯/連珮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