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網路能帶人看見世界?一場粉絲暴動後,才驚覺我們根本被關在更窄的同溫層內…

2017-08-18 10:03

? 人氣

粉絲可能會抗議:「蜘蛛人當然是異性戀白人。我看過電影,看過漫畫,他絕對是白人。」人們很容易忘掉,虛構人物會有哪些特質,只不過是寫劇本的人一時興起。故事裡的超級英雄沒事就換長相、超能力與時空—相較之下,換一下種族或性向其實是相當簡單的設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漫畫產業向來被批評主角都是異性戀白人男性,其他人想當主角,就慢慢等吧。2000年代初期以前的漫畫少有例外,女性與少數族群要不是壞人,要不就是被暴力對待,好讓主角有理由英雄救美。1970年代的劇情慣例是「黑人會第一個先死。此外,女性角色會死狀淒慘,而且遇害方式通常與性有關。這種設定常見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塞冰箱」(fridging)。典故出自1994年一集狗血漫畫:綠光戰警(Green Lantern)發現女友被殺死塞進冰箱。如同評論家安德魯•惠勒(Andrew Wheeler)所言: 「如果漫威在黑豹之前,先推出《雷神索爾三》(Thor 3),那一定是先推出了十部由名字是克里斯(Chris)的金髮白人男性領銜主演的電影,最終才推出一部不是由白人當主角的電影(他們可以推出名字是克里斯的黑人主演的電影,真的沒關係)。」

1990年代開始出現大預算的超級英雄電影,很難想像能吸引大量女性觀眾。各種分析指證歷歷,女孩不買授權玩具,女孩不常花錢買漫畫看電影,最常見的說法是女生不是視覺動物(無視於時尚與雜誌產業的成功例子)。很少人想到,或許女孩子擔心被人看到跑去看那種電影,也或者她們對女性又莫名其妙被賜死的故事沒興趣。狄康尼克表示:「女性不喜歡明顯汙辱她們的東西。」

1990年代時,情節多元的日本漫畫打進美國主流。傳統書店歡迎沒有文化包袱的日本漫畫。狄康尼克表示:「女人與女孩開始買一本十美元的漫畫。那些書從貨架上被搶下,購物中心的書店因此得以存活。想一想,日本漫畫得從後讀到前,右讀到左,也就是說,對女生來講,學倒著閱讀,還比讀美國漫畫容易。」

在此同時,網路方便女性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得以在安全友善的空間說出自己喜歡漫畫。女人與女孩不再需要上實體漫畫店,開始成群結隊購買線上漫畫。一夕之間,女性顯然也愛看漫畫。過去數十年來,漫畫產業無視於這一大群觀眾,一群很願意掏錢的人。

短視近利的粉絲文化

講話大聲的少數粉絲暴君,強大到足以讓企業嚇到做出可能毀掉事業的決策,不過有時少數派以更不明顯的方式影響著廠商。許多品牌掉進陷阱,只顧到一個粉絲族群,趕跑其他潛在消費者,然而不該以為單一粉絲團體,永遠反映著一般大眾的意見與要求。如同學者布朗所言: 「粉絲其實是不具代表性的一群人。他們的確聲音很大,也真的、真的很愛產品,還四處傳福音。然而,粉絲也是不請自來的一群人,遠遠稱不上具有代表性。他們的狂熱讓他們的觀點極度扭曲,即便扭曲的方向可能和行銷人員一拍即合。集合一群熱情追隨者不是很棒嘛?和一群大聲四處宣傳的顧客一起合作不是很棒嗎?行銷教科書不都這樣教?那難道不是最佳的品牌建立方式?簡單來講,答案是『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