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內向,越成功:Twitter總編教你11個人脈經營術,讓你無壓力也能交到朋友

2020-10-21 14:40

? 人氣

● 耐心:經營人脈就像是馬拉松比賽,是一種長期抗戰,不能速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走出同溫層,建立「弱連結」

賈伯斯曾經談到優秀人才具備的特質是「資訊與知識的雜食動物」--會吸收各方的訊息,而不是總在一個領域深耕,因而造就他們能夠用更全能的角度看待事情。

不只是知識方面,人脈也需要「雜食攝取」,通常人脈就是資訊的來源,唯有認識更多的人,才能吸收更廣泛的資訊。之前介紹過的書《點子總是來自不相干的地方》,作者嶋浩一郎每週安排自己跟三位陌生人吃飯,想辦法增加不同領域的人脈,也是一種經營「弱連結」的做法。

妥善運用社交工具

或許有些人還是很抗拒把自己的社群動態與工作身份產生連結,但在社群網路服務普遍的此際,根據美國一項調查顯示,有57%的人資經理表示,不會發面試通知給他在網路上找不到社群帳號的人,可見經營社群網路是非常重要的。

就社交平台而言,作者凱倫維克爾比較推薦便於「發現」與「連結」新關係的平台,像是LinkedIn、Twitter、Instagram。Facebook則因為演算法的效應,讓人們比較像是在「同溫層」之中。

書中建議,運用社交工具時的心態,著重在「保持社交真實性」,合宜的揭露自己的個人生活、資訊、看法、特質,可以建立信任感。重點要拿捏「個人化」與「私人化」的差異--「個人化」不代表你要將所有私事都攤開在陽光底下,但可以透露能夠展現個人特色的資訊,讓人建立印象。

以及,偶爾透露一些更加「私人」的資訊,在某些情況下也會是有所助益的。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高階主管離職的原因是「因個人因素」,通常讓人不免誤會他是因為績效不好或無法揭露的原因離開,因此在社群網站上透露他的姊姊得了癌症,因為要照顧姊姊的病況所以離開現職,雖然這是一件似乎不需要公諸於世的私事,但經過這樣的揭露後,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對職涯造成負面影響。

用我自己來舉例,在2005年時,我在Yahoo!奇摩拍賣負責社群經營,當時大部分人對於社群都持一個保守的心態,並不想在網路上公開太多的個人資訊,當時我發現自己的角色需要讓平台的使用者(買、賣家)對我產生信任,似乎不能夠只是取一個綽號而已,因此我就將自己身份與個人動態、愛好公開在平台上,雖然這與我平常內向的行事風格不同,但反而幫助我在工作上與社群建立很良好的信任感,獲得很不錯的效果。

《越內向、越成功》的內容並不只適用在內向者,如果你是外向者,同樣也可以參考這些方法,精進自己的社交技巧。

作者介紹|我是老查

數位轉型顧問、出租大叔、Youtuber、正在探索中年後職涯與人生的中年級實習生/ 你還可以在這裡找到老查— 我是老查 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oldchaoldschool / 老查的YouTube 頻道訂閱 https://bit.ly/2PdRXgs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原標題:《越內向,越成功》-內向者也可以有效經營人際關係、發展人脈的方法)

責任編輯/連珮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