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克服資訊焦慮? 你其實可以這麼做。

2017-08-08 14:35

? 人氣

(圖/大人學提供)
(圖/大人學提供)

學習第三階:面狀知識時期

而當你開始有一些知識的連結後,下一個我覺得值得訓練自己的步驟,也還不是去囫圇吞棗地吸收更多,而是要嘗試把自己這些團塊的知識,連結成一個具體的世界觀。換言之,你該建立屬於自己的思考脈絡。你如果認識不同領域的大師,會發現他們底層的知識其實都很類似。武俠小說講「一藝通百藝通」,也是類似的概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大人學提供)
(圖/大人學提供)

但這要怎麼訓練?要把一個新知識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我覺得最值得做的就是兩件事:嘗試把這寫成文章;或是嘗試去教別人。

因為文章是一個平面的結構,唯有真正掌握對某個事物的理解,才有辦法把複雜的狀況簡化,甚至能用對比、用形容、用舉例的方式說明。而所謂對比、形容、舉例,其實就是把這個知識跟別的事情連結的證明。

若能解釋得讓別人聽懂,就證明了對這事物已全盤通透。我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如何訓練自己的邏輯思考力對此有更完整的說明,建議你去看看。

對只有點狀知識的人,碎片化學習只會更混亂;只有線狀知識的人,碎片化學習會有些許幫助,但思考與內化組織更重要──先把自己的世界觀與思考模式建立起來,而非更多的片段。唯有具備面的知識結構,碎片化學習才會加分。

學習第四階:轉化知識時期

(圖/大人學提供)
(圖/大人學提供)

當你具備自己的思考脈絡後,日後別人講到的任何一個新概念,如圖上的黃色,你就會思考怎麼跟既有的架構去連結。一旦能把這新知跟既有的價值觀或知識認知連結起來,這個新知就會迅速內化成為心裡的一個新節點。理解成因、理解關聯,並會自己根據狀況舉一反三做出新結論。

有些人覺得我或Bryan的學習能力很強。這不是因為我們聰明,而是因為我們已經有自己的世界觀。我們學到的東西,大多在心中已經有各自的歸屬。當聽到新知識時,我們立刻跟既有的思考脈絡去對比,去思考:這樣的論點合理嗎?怎麼樣的情境適用,怎麼樣的情境不適用?更重要的,這對我日後有用嗎?有,就以此填充某個節點;如果沒有,那它是否可以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新知?甚至覺得這根本是內容農場的胡言亂語時,也能坦然地忘掉它。這時候碎片化的學習,才真的對你有所幫助,並壯大你的思考結構。

簡單地講:你不再只是吸收別人的結論,而是有能力自己體察別人觀點的緣由,並以此融入或修正自己的內在。唯有這樣的體察,才叫「知識內化」;日後也才能用得出來,這樣的知識也才有自己的靈魂。

最後,我覺得如果你年輕,其實不用因為每天接收到大量的資訊而感受焦慮。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與其過早囫圇吞棗地看了一堆別人的結論,不如靜下心建構自己的世界觀與思考脈絡。 因為所有知識都有適用情境的問題,也唯有你先了解緣由、時機、脈絡、以及對自己所處環境的清楚認知,才有辦法去判斷任何新知該怎麼調整後為己所用。也唯有這樣,你才會成為真正有智慧的人。

作者介紹|張國洋 Joe Chang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人學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