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人明知自己做錯事,卻拒說對不起?心理學看「道歉」,別急著怪他們不要臉

2017-08-07 15:15

? 人氣

除非要跟你道歉的人他同理了你的處境,也認同自己是照成傷害的一方,要不然這句道歉可是非常難說出口的,甚至會用強烈的力道想要導致根本不值得道歉的這個氣氛。傷害別人的人並不代表內心不會帶有羞愧感與罪惡感,有時候就是因為多方的指責太過於強烈,反而讓他們強烈的情緒導向自我保護的回應模式,他們用保護自己避免別人指責所帶給自己的衝擊,但也因為這種自我保護,強化了「其實我根本不需要道歉」的想法。所以你有時候要從真正造成傷害的人獲得道歉是很困難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把道歉當成反射動作

在另外一個極端的人,是把道歉怪在嘴邊,或是是太想要做和平處事的人,總想要跳過溝通,或是討論傷害的過程,一直把道歉放在嘴邊的人,是習慣性地想用道歉跟大家說,「我們就別計較了」,「好吧!我知道了,我們往前看」。或許只是習慣性地用道歉瞭解對方的憤怒,或是想要逃避可能的衝突,但心裡卻可能沒有仔細想過,到底是什麼傷害,或是到底是什麼樣該負的責任,這樣的道歉也總是會讓人覺得有些不開心,因為道歉如果只是口頭禪,那沒有什麼代表性,你不小心遲到了也道歉,你不小心外遇了也道歉,而且道歉的很快,很急,可能都還沒有意會到我們內心渴望道歉。

過度道歉的人或許是因為把道歉這件事情看得很輕,有時候也是逃避去面對自己可能在無心中所產生的傷害,雖然意思上是負責了,但卻從未真正釐清到底自己該負的責任是什麼,反而這種反射動作會帶給別人與自己一種相互貶低的感覺,自己覺得好像很卑賤,什麼都退讓,而對別人來說,你隨口的道歉好像你也不曾在意自己做的一切一樣,這兩種都傷害了彼此的關係,淺移默化地。

道歉作為一種道德的修復

道歉本來就是一個很值得慎重執行的事情,因為他是維繫健康關係的根本,當有錯誤發生在彼此之間時。這就如心理學家Elizabeth Spelman所說的「道德修復」,道歉是一種重新穩固自己道德基礎的嘗試,真誠的道歉代表你承認自己違背了原先的道德或價值觀,並且有意圖地讓對方知道,這不是理所當然該發生的,而至於是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是你以人的和諧與不傷害為重,你以彼此的尊嚴與自由為重。

這樣講好像道歉很嚴肅,但事實上是如此,因為道歉確實是你還有意維繫彼此尊嚴與關係的重要嘗試,它需要智慧,與精熟的態度,而你也認同對方是真的需要道歉,只有你想清楚了你真的覺得對方需要你的道歉時,你才是真的走向真誠的道歉。

參考文獻:

Spelman, Elizabeth (2003). Repair: The Impulse to Repair in a Fragile World. Boston: Beacon Press.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pinsoul(原標題:連一聲「對不起」也不會說的人到底是為什麼呢?)
責任編輯 / 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