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嬪妃要怎麼升級當皇后?揭宮廷神秘冊封制度:生前死後差很大

2020-10-16 06:30

? 人氣

清朝皇后(示意圖/IMDB)

清朝皇后(示意圖/IMDB)

鍾粹宮是紫禁城裡東六宮 的一座重要宮殿,說它重要,主要是由於自道光朝開始,這裡便成為皇后比較固定的寢宮,道光的孝全成皇后、孝靜成皇后,咸豐的孝貞顯皇后,同治的孝哲毅皇后 ,光緒的孝定景皇后都居住於此,鍾粹宮幾乎成為晚清皇后的專屬宮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都是皇后,大有不同

母儀天下之人,必須有能與皇家相對匹配的家世,而這種皇后出身家世的標準,在清代二百多年間也有一定的變化。(圖/時報出版提供)
母儀天下之人,必須有能與皇家相對匹配的家世,而這種皇后出身家世的標準,在清代二百多年間也有一定的變化。(圖/時報出版提供)

滿人早期實行多妻制,側福晉其實就是多妻制的遺存,入關後,皇后制度才得以徹底規範。從史籍的記載來看,清代定鼎中原後,算上「小朝廷」時期的皇后婉容,共有皇后二十五名。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皇后可以分為幾類,簡單來說,一種是生前冊封,一種是死後追諡,不過當中又有許多區別。首先,生前被冊封的皇后有三種:一是皇帝正式聘娶的皇后,即所謂「由大清門入者」,如康熙帝的孝誠仁皇后、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二是由於皇子繼位為皇帝,原皇子福晉被冊封為皇后,如雍正帝的孝敬憲皇后、乾隆帝的孝賢純皇后;三是由后妃晉封為皇后,如嘉慶帝的孝和睿皇后、咸豐帝的孝貞顯皇后。其次,死後被追諡的皇后有兩種:一是由於皇子繼位為皇帝,原皇子福晉雖故去,依舊被追封為皇后,如道光帝的孝穆成皇后、咸豐帝的孝德顯皇后;二是生前為皇帝嬪妃,去世後被追諡的皇后,如順治的孝獻章皇后、乾隆的孝儀純皇后。

鍾粹宮。(圖/時報出版提供)
鍾粹宮。(圖/時報出版提供)

當然,民間普遍意義上的皇后一般是指皇帝在位時的正妻,或是直接迎娶的,或是由后妃晉升為皇后的,這樣的皇后似乎更具典型性,更符合皇家選后的標準。皇帝對後宮人員的選擇,不會受到太多約束,只要他喜歡便可立為妃嬪,即便有「旗民不通婚」的祖制,后妃中也時有民間女子,只是操作得比較祕密。但對於皇后的人選,清宮比較慎重。母儀天下之人,必須有能與皇家相對匹配的家世,而這種皇后出身家世的標準,在清代二百多年間也有一定的變化。

什麼樣的人家能與皇室聯姻?

清初,愛新覺羅家族的力量相對薄弱,需要用其他力量來壯大自己,聯姻便是一種最好的方式。努爾哈赤創業初期,建州女真的勢力尚小,他的妻子大多為滿洲其他部落國主或族長的女兒,如皇太極的母親孝慈高皇后、睿親王多爾袞的母親孝烈高皇后。

皇太極時,滿洲已經基本統一,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開始與蒙古王公聯姻,他的後宮中有三位福晉來自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家族。這種滿蒙聯姻的方式一直延續到了順治帝,他先後迎娶的兩位皇后均出於該家族。不過到了康熙時期,天下已定,聯姻的方式開始出現變化。

滿蒙聯姻的方針雖然並未改變,且一直保持到清末,但此時清廷的力量已經極為強大,滿蒙聯姻的價值已經漸漸出離核心位置,從康熙開始,再也沒有一位皇后是透過這種方式冊立。與此同時,隨著皇權的日益強大,在滿洲早期皇室婚姻中顯得格外重要的部落國主、族長的身分,漸漸喪失影響力,取而代之的是皇后家族的官階品級與爵位高低。康熙迎娶孝誠仁皇后時,率先打破這種傳統。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即四大輔政大臣之首索尼的孫女,這門親事遭到鰲拜和蘇克沙哈強烈反對,反對的主因正是赫舍里家族早年只是普通部民,按滿洲舊俗,她沒有資格配與大汗為嫡福晉。後來在昭聖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的安撫下,鰲拜與蘇克沙哈方才作罷,但自此之後,舊時代部落國主、族長的身分便不做為選后時的核心標準。

自康熙起,皇后的人選大部分出身八旗世家。所謂世家,指的是在清政權下有幾代人出任過一、二品高官的家族,其中還有很多家族,因軍功或與皇帝的特殊關係,獲得過世襲爵位或世襲職務。到康熙時期,世家更為顯著的一個特點更加突顯,就是婚姻圈。在帝制時代,顯貴家族之間的聯姻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是統治集團內部結構組合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清代,某一代人的官職品級並不是判斷一個家族顯赫與否的重要標準,主要是看他們家姻親的門第。清代世家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世家家族裡的某一代人,沒立過戰功,沒考上過科舉,只透過蔭封或捐納入仕,終生的官職都不高,或乾脆就是白身(平民),但他的姑父、姨夫都是朝中的巨僚,在這些親戚的幫襯下,他的下一代在某一方面稍微有點出息,就有可能做到一、二品的大員。民間常說的「滿洲八大姓」、「滿洲八大家」指的便是這種八旗世家。當代一些喜好攀附的人,總願意說自己家的老姓是葉赫那拉氏、瓜爾佳氏,就是滿洲八大姓之一,其實「八大姓」、「八大家」是某姓氏裡的某一世家家族的概念,只有那個家族的後裔才能算「八大姓」之一。

從康熙為自己的皇子們挑選嫡福晉的狀況來看,皇家與八旗世家之間的聯姻最為普遍,也偶有滿蒙聯姻或與高官聯姻,但均屬於比較個別的現象。自此,皇后和皇子嫡福晉的人選,基本出身於八旗世家,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這種風氣愈來愈盛。晚清時,皇后的娘家僅有世家的身分可能還不夠,往往還要與愛新覺羅家族(宗室王公或覺羅)有過幾代的聯姻,才有資格。比如嘉慶為道光挑選的兩位皇后,即孝穆成皇后和孝慎成皇后。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是清初重臣弘毅公之後,她與康熙的孝昭仁皇后、溫僖貴妃,乾隆的順妃、誠嬪,嘉慶的孝和睿皇后,均為同族。其實乾隆的生母、雍正的孝聖憲皇后也是這一族,不過他們家並不在這支脈下。孝慎成皇后佟佳氏,與順治的孝康章皇后、康熙的孝懿仁皇后均為同族,是康熙的二舅佟國綱的四世孫女。由於道光是嘉慶的嫡長子,在諸皇子中最為能幹,嘉慶對他一直按皇儲的方式培養,為他挑選的嫡福晉就是日後的預備皇后,鈕祜祿氏和佟佳氏的家族情況,在清代選后的標準方面,很具有代表性。近年來,由於清宮劇的渲染,在坊間的認知中,彷彿嫡庶的出身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按那些清宮劇的邏輯,貌似嫡出的人有高貴的身分,而庶出的人則完全無法享受父族帶來的一切待遇,這種嫡庶之分也影響了宮廷選后。所謂嫡出、庶出,源自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實際上是一種爵位繼承方面的排序法則,規定妻生子與妾生子的尊卑秩序,但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嫡庶之間的差別從未達到某些清宮劇的誇張程度。

鍾粹宮垂花門。(圖/時報出版提供)
鍾粹宮垂花門。(圖/時報出版提供)

清代早期,滿人還是比較看重嫡庶的身分,比如努爾哈赤的庶子都沒有什麼參政權。但那時是多妻多妾制,像皇太極的「崇德五宮」,即一后四妃,她們之間的地位不像一般妻妾的區別那樣大,他們當時說的嫡子和入關後的嫡子其實不是同一個概念。入主中原後,滿人很快改成一妻多妾制,但嫡庶之間的尊卑反而愈來愈淡,尤其是那些不會涉及爵位繼承的女性。愈至晚清,嫡庶之間愈沒有差距。著名的孝貞顯皇后(後來的慈安太后),就是妾生的庶女,但這一點也不妨礙她成為皇后。她在咸豐二年參加選秀,即被皇帝當作重點培養對象,很快由嬪晉為皇后。咸豐選后主要考察她的世家身分和入宮後的表現,明顯對於嫡庶問題沒有太放在心上。可見,就清代中晚期的宮廷來說,嫡庶並不影響后妃的晉升。

不過,影視劇過分強調嫡庶問題並非空穴來風,很可能是源於韓國的歷史劇。歷史上,李氏朝鮮確實對於嫡庶有極其鮮明的分野。他們一直特別尊崇宋代理學,但在中國的明代中期,王陽明創立了「心學」,提出的人應該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七情之樂」,宋代理學提倡「存天理滅人欲」,王陽明則認為應對這種思維進行一些解放。解放思想,讓人活得更世俗一點,多好的事啊!但李氏朝鮮的大儒們不但不接受,還極力反對,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更壓抑人性的學說,並從思想外化到生活。嫡庶之間的差距達到天壤之別,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其實和同時代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清宮劇出現這種嫡庶的邏輯,只能說是穿越到了那個時代的朝鮮。

皇后的日常:主持人與好媳婦的身分切換

一般來說,皇后的職責就是保持賢良淑德的傳統女性形象,比如出席並主持禮儀性活動及侍奉太后、皇帝等。禮儀性活動是皇后職責中的重中之重,漢代的蕭何曾說「非壯麗無以重威」,自古以來,宮廷的禮儀格外突出其宏大和繁複,母儀天下的皇后是宮廷極為重要的一員,自然要頻繁地參加各種禮儀性活動,以彰顯宮廷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寧。大量清宮的慶典活動,皇后都要參加。後宮眾嬪妃、宗室福晉、高官命婦,即所有參與典禮的女性都要在皇后的帶領下完成各項禮儀事務。再如皇子、公主的婚禮,嬪妃們也要在皇后的率領下接受朝賀和禮拜。簡言之,清宮有女性參加的活動,她們都要唯皇后馬首是瞻,太后雖位在皇后之上,但她屬於「已經退休的前首領」,只是享受禮儀過程,具體事務均由皇后操辦。

除了一些需要女性參與的慶典,清宮中還有很多只有女性參加的典儀,均要由皇后親自主持,如坤寧宮的日常薩滿祭祀,再如每年春季的親蠶禮、躬桑禮,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親蠶禮。所謂親蠶,即取男耕女織之意,突顯女性在農耕文明中的責任,皇后要充任主祭。祀儀前兩日,皇后要率領後宮眾妃進行齋戒。到了祭祀當日,皇后帶領後宮及王公福晉和高官家中的命婦出順貞門至先蠶壇(今北海幼兒園),在眾人的陪護之下,完成進香、行禮、飲福酒、送神等一系列活動。禮成後,再由皇后率領眾人更衣回宮。

侍奉太后是皇后在禮儀活動外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清代以孝治天下,皇后如同一個舊式家庭的兒媳婦,丈夫每天在外忙碌,陪伴、侍候高堂老母的任務自然就要由皇后主理。平常的時候,皇后每天都要帶領嬪妃們向太后請安,所謂晨昏定省,至少一日兩次。太后日常的休閒,比如聽戲、聊天,皇后是首席陪伴人。如乾隆時,崇慶太后每到圓明園遊覽,都會住在孝賢皇后的長春仙館,皇后一定要做出侍母最孝的表率。從晚清的文獻來看,每月初一、十五,皇帝和皇后還要向太后侍膳。所謂侍膳,就是兩個人站立著侍候太后吃飯。《宮女談往錄》記錄一段大年初一時,光緒帝和孝定皇后侍膳慈禧太后的場景:

皇帝、皇后侍膳,一個在東、一個在西……皇帝執壺,皇后把盞,雙雙給老太后祝福……老太后非常迷信,皇帝也很知趣,先布吉祥菜,祝福老太后萬壽無疆,祝老太后吉祥如意。皇帝布一道菜,皇后念一道菜名,像念喜歌的一樣,配合得很好。

皇后主持代表女性職責的祭祀,以女主人的身分參加慶典,以示賢德;侍奉太后,以表孝心,可以看出,皇后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替天下的女性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在日常的宮廷生活裡,皇后還有很多要彰顯婦德的瑣事,比如要為皇帝縫製荷包一類的隨身物品。《內務府造辦處檔案》常有皇帝讓皇后製作小物的記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孝賢皇后為乾隆帝製作的極具滿洲舊時風格的鹿羔皮荷包,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既顯示皇后的賢慧,又昭示節儉之風。其實皇上的衣食住行都有專人侍候,不像普通人家需要媳婦(皇后)親自動手,這樣做不過是一種姿態,清宮就是希望以鍾粹宮後院「天下第一家庭」的每一處生活細節,為世人做出表率。與嫡庶之分一樣,清宮戲將皇后的職權過分的誇大。

《國朝宮史》記載「皇后居中宮,主內治」,也就是說皇后為後宮之主,掌管內廷事務,但清代皇后所掌管事務的範圍並沒有民間想像的那麼廣,或者說,皇后手裡的職權,遠不如老百姓想像的那麼大。不少清宮劇裡總有皇后(甚至是高位分的后妃)責罰其他后妃的橋段,動輒下令罰跪,甚至命人責打,其實在歷史中都不存在。在清宮,后妃只有稽查參奏的權力,沒有處置權,也就是說她們可以查驗別人的違法、違規行為,但只能打小報告,等皇帝處理,即便是皇后也如此。

鍾粹宮後院。(圖/時報出版提供)
鍾粹宮後院。(圖/時報出版提供)

根據道光十五年一份檔案的記載:「朕因劉宮(官)女子一事,甚怪皇后奏遲,昨晚當面將皇后申飭,宮中事務豈容片刻耽延。」劉官女子原係曼常在,因犯宮規獲罪,被道光帝降為宮女子,具體什麼案由,現在尚不可考。從這份檔案的記載來看,常在幾近妃嬪位分的邊緣,即便犯了宮規,皇后依然只有參奏之權,彙報晚了,還會受到皇帝批評。而這位皇后不是一般人,正是道光朝最受寵愛的孝全成皇后,她出於什麼考量,沒有向道光帝即時彙報,目前還不能確定,但至少可以看出,即便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皇后,也不能直接處置其他嬪妃。

皇后不僅無權處置后妃,甚至連很多宮女、太監也不能自行處理。《國朝宮史》記載:「非本宮首領、太監、女子不可擅行使令。」也就是說,宮女、太監們只聽命於自己的主子,外人無權調遣。別說處罰,在徵得本宮主位同意前,即便貴為皇后,連其他妃嬪的宮女、太監都指使不動,這可能就更讓人跌破眼鏡了。所以,在清宮裡只有一個人擁有處置權,就是皇帝,就是歷史書裡寫的「權力高度集中」。

作者介紹│楊原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學所博士後,研究領域為宮廷史、社會史。

著有《詩書繼世長--葉赫顏札氏家族口述歷史》、《會玩兒:老北京的休閒生活》等;大型真人秀節目《上新了,故宮》歷史顧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真相只有紫禁城知道:清宮地標的歷史再發現》(原標題:鍾粹宮職場必讀:如何升職加薪成為皇后?)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