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性侵向爸爸求救卻被毒打、不乖代價是鋸乳房!她寫下最恐怖童年,句句讓人心碎…

2017-08-16 12:24

? 人氣

「她被嫁掉的那天,只有7歲。」為何一個本該快樂無憂的小女孩,這麼早就成了沒有自由的「人妻」?說好聽點是妻子,事實上卻是不折不扣的奴隸。她被囚禁在夫家的地下室,吃一段溫飽都是奢侈,只要任何人興致一來,就拿著燒熱鐵塊,在她衣不蔽體的身軀留下一生無法抹滅的烙印……。

這段駭人聽聞的故事,是聯合國女翻譯官禤素萊隨軍進入中東時聽到的真實見聞,「什麼樣的習俗,讓一個清白的女孩為自己父親獸行挨受懲罰?」她不禁這麼問。身為女性、東方面孔的她,生活上面臨種種文化衝擊、格格不入,用文字把自己的生活、觀察紀錄下,寫成《隨軍翻譯》一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寶瓶提供)
闖蕩中東,她(圖中)會遇上多少難忘的經歷?(圖/寶瓶提供)

為了替父親贖罪,她7歲嫁人、屢遭熱鐵紋身卻無法逃離

「這是一個假神權、父權制度名正言順欺凌女性的國家,以宗教為蔭庇的陋習會加害於你...」

某天,禤素萊在醫院裡聽到一陣陣痛苦呻吟,聲音來自一個年幼女孩,從上半身到雙腿大面積灼傷,家屬給的原因是「意外」。在阿富汗,這種「被焚燒的新娘」屢見不鮮,禤素萊待的醫院半年來就有近50起案例。護士總是替她們打嗎啡,卻因為缺乏先進醫療器材,如不會黏在燙傷部位的紗布、床單等,沒有這些東西,儘管身體只是移動一點點,都會讓這些傷患痛到幾乎昏厥。

究竟是犯了什麼大錯,讓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孩付出這樣恐怖的代價?這個名叫「薩米亞」的少女7歲被迫嫁人,原因是──替父親贖罪。她的父親姦污了別人家的小女兒,因此她被當成賠償品嫁入對方家,任他們蹂躪。

「她三餐不繼,對她不滿時,有人會扯她頭髮,或以燒熱鐵塊燙烙衣不蔽體的她。冬天的時候,夫家的人要是想來點娛樂,就會把幾乎光著身體的她趕到屋外雪地,罰她站上數小時,那寒冷一般近於攝氏零度。」

即便後來已經快沒命的薩米亞幸運獲救,但在阿富汗,還有成千上萬的女孩活在地獄裡。她們被強暴、被潑硫酸,只要想抵抗,就被切掉耳朵、割掉鼻子、鋸掉乳房。

(圖/寶瓶提供)
在破爛的營地裡,她聽著其他翻譯述說自己的人生故事。(圖/寶瓶提供)

被叔叔性侵10年、向爸爸求救卻換來一頓痛打,這是她的真實人生

一個夜晚,禤素萊與翻譯們在基地閒聊中,塔瑪拉意外提起她悲傷的過去。年僅24歲的她說:「從14歲起,我就一直被自己的叔父性侵,我告訴父親,父親卻把我痛打一頓...」在許多伊斯蘭國家中,未婚懷孕是死罪,且墮胎等同於謀殺,在一些比較封閉的伊斯蘭社會,未婚懷孕甚至是被允許公開讓群眾以亂石打死的「姦淫罪」。

為了守護家族榮譽,父親不顧母親的苦苦求情,找來巫醫味塔瑪拉進行非法墮胎手術,硬生生用土塊把她腹中四個月大的胎兒「打掉」。

「最後,我決定自殺。」失去孩子後,叔父依然一次次想侵犯心碎的塔瑪拉,這種逃不出的困境讓她選擇走上絕路。她吞下可以拿到的所有藥物、一心求死,但最後還是被母親發現,緊急送醫保住她的命。這樣活著,真的還有意義嗎?

如果你以為自殺能喚起家人對她的憐憫,那你就錯了。自殺是穆斯林社會的大忌,依據刑法規定,受性侵的一方更必須找齊四個「有誠信」的男性證人,證明她行為一向端莊。這是多麼荒謬的規定啊?在性侵現場袖手旁觀的目擊者,怎可能挺身站在受害者那邊?

從鬼門關前被救回來的塔瑪拉忽然覺醒,18歲時在媽媽的幫助下逃離自己的國家。看似找回自由的日子,卻依然被叔父仗著「毀壞家族名譽」的罪名追殺;生病時無法靠藥物治療,只因當時吞藥自殺的陰影。

(圖/寶瓶提供)
身上的傷能隨著時間痊癒,那麼心裡的呢?(圖/寶瓶提供)

不是打罵才叫「歧視」,阿富汗生活處處得小心...

「所有事物的動機都必須圍繞在男人身上。」禤素萊雖然沒有體驗過這兩個女孩子的痛苦際遇,但在隨軍的過程中,她也已經見識夠多的不公平。例如,如果用餐拒絕讓座給某個男人,就會被痛罵,甚至遇上死亡威脅。對於這種種其他國家的人難以想像的恐怖處境,她無奈寫下自己的心聲。

「從此以後,我選擇了沈默。對於一個我無法理解也無從理解的文明,我努力過,現在不得不放棄,我既不願意輕率說是文明的衝突,卻也深深體會到對話的困難。」

時至今日,在某些保守的國家中,宗教道德凌駕於一切價值之上,女性被施暴的情形仍屢見不鮮。2015年,阿富汗宗教學者法康妲(Farkhunda),遭路邊小販誣指「焚燒古蘭經」,幾十名憤怒的民眾一擁而上,把法康妲從屋頂扔下街、讓她被汽車輾過,法康妲被虐死後更不斷遭暴徒用木板、水泥塊不斷地砸,最後在河岸外焚毀棄屍,一切的暴行都被路過的民眾錄影下,成了鐵證。

這並不是虛構的故事,而是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的人經歷的真實日常。無論是薩米亞、塔瑪拉或法康妲,她們的一生活在罩袍之下,從未有機會爭取自由、平等。「她大概永遠都無法明白,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要經受如此折磨?」禤素萊對薩米亞經歷的一句感嘆,還會是多少我們沒看見的人生寫照?

本文部分內容經授權取材自寶瓶文化《隨軍翻譯:一本聯合國維和部隊隨軍翻譯者的文化筆記》
責任編輯/鐘敏瑜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伯璿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