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系列延續了 20 年,這魔咒的生命力到底來自於何處?

2017-08-07 09:30

? 人氣

「網路改變了哈利波特,其力度就像它改變世間其他一樣。」

第一次粉絲力量在網路的迸發是 2001 年,當時首部《哈利波特》電影上映,這讓哈利波特論壇、同人站、郵件討論群組在全網爆發。在以後的日子裡,哈迷建立了 YouTube 上頗有影響力的音樂頻道,並促成了真實的魁地奇比賽。最盛大的粉絲展會屬於魔法少年們。在超英電影走紅之前,它代表了千禧一代的 Geek 文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股力量中,最強大的勢力是同人。它們是基於原著的衍生創作,包括文字、繪畫和影視剪輯等形式。在等待新書和電影期間,受到選角和故事影像化啟發的粉絲們,將精力傾注在了自己創作並填補世界觀上。Lisa Brenner 在《扮演哈利波特:對於粉圈及其表現的論文與採訪》一書中分析了這一現象,指出「粉絲不僅僅是書/電影變現之路的核心,他們因為太投入這個世界,以至於最後為這個世界觀又添加了更多新知和背景」。

同人創作的首個高峰期出現在「三年之夏」(2000-2003)。在第四本和第五本的發售間隙,書迷們有三個夏天無書可讀,這化作了驚人的創作力。粉絲自己動手創作的內容,第一次變成了維繫粉群的血液,讓它在缺乏原作滋養的情況下保持新鮮和熱度。

這一情況不是沒被原作者和製片廠注意到,「在網路構築的世界裡,粉絲們的創作很容易就可以被全世界看到,不只是其他消費者,還有作者和製片本人。」

哈迷的幸運之處在於,他們的作者並不是第二個安妮賴斯,後者創作了《吸血鬼編年史》系列,公開聲稱自己完全反對任何同人。然而羅琳連同她的出版方和電影製片,都沒有打擊粉圈的熱情或試圖扼殺同人創作,他們將網路同人看做了熱情粉絲投身魔法世界的一種方式,況且它還幫系列維持了熱度。羅琳給予了同人認可,只要創作者們不以此牟利,或是在文中包含色情內容。

華納也相當大方。名為 Heidi Tandy 的粉絲在 2002 年成立了 FictionAlley 這個哈利波特同人站,並在某天收到了華納的郵件,華納提出在要自己的官網頁面為 FictionAlley 留地,這樣 Randy 就可以售賣自己的商品了。Randy 後來得知,製片廠代表在《紐約時報》上看到了關於波特狂熱的文章,覺得與其關閉一個網站,不如自己投身行動。「哈利波特粉圈已經改變了一切,」 Tandy 在《同人:為什麼同人文正在統治全世界》一書中寫道。

隨著電影逐部上映、小說接近尾聲、角色們逐漸增多並成人(這意味著「配對」可以更加大膽)、越來越多的人用上了網際網路,本就龐大的粉絲基數上又源源不斷地添著新人,這讓同人圈得以蓬勃發展,塑形著新時代的粉圈和網路文化。如今在老牌同人網站 fanfiction.net 上,哈利波特的同人多達 76 萬,遠超排名第二的火影忍者(44 萬)。而在新興的同人站 AO3 上,它也只是以 14 萬的數量名列當紅的漫威電影宇宙(17 萬)之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