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現日常生活的美好?專家:只要這樣做,不管走到哪都能點石成「藝術品」

2020-10-13 07:30

? 人氣

我和太太有一次在某間當代藝術博物館裡閒晃。有一個小小的展示區裡什麼都沒有,只擺著兩個巨大的木箱。我一頭霧水,不確定木箱裡是否裝著等待開箱的藝術品,還是木箱本身就是藝術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像個笨蛋一樣尋找線索—看看牆上有沒有小牌子寫著作品的名稱與出處資料(有的話,是藝術品!),看看箱子上有沒有貼著業務用途的貨運標籤(有的話,那裡頭就裝著藝術品!)。結果我找不到斬釘截鐵的證據,沒牌子也沒標籤,我和太太討論了一陣,決定由我們說了算:這些箱子是藝術品。

這整件事太蠢了,我們兩個人都笑了起來,但我也想起達達主義的杜象(Marcel Duchamp)當年在小便斗上簽名,提交給獨立藝術家協會(Society of Independent Artists)參展。那個小便斗大概是杜象最出名的挑釁,挑戰什麼叫「藝術」,直到今天都為人津津樂道。杜象挪用已經存在的字詞與影像,經由一個簡單的舉動,就重畫了「日常生活」與「地位崇高的事物」之間的界限:藝術是我說了算。

想一想你平日經常散步、開車或搭乘交通工具經過的地方,甚至是第一次造訪的地區也可以。想像你是策展人,你決定把你留意到的某樣東西,向公眾宣布那是藝術品。

某座歪七扭八的高壓電塔,或許象徵著需要現在就處理的市容問題。某根孤單的柱子,看來是某排消失柵欄的遺跡。甚至某個瞪著人的孩子,也可以是你的藝術品。

請賦予自己一項超能力:不管走到哪,都能點石成「藝術品」,觀察那將如何改變你覺察的事物。藝術無處不在,你說了算。

小中見大

艾力克斯.卡爾曼(Alex Kalman)是「博博物館館」(Mmuseumm)這間奇妙博物館的館長。博物館藏身在曼哈頓下城的寇特蘭巷(Cortlandt Alley),那條巷子少有人車經過,總長僅一個街區。整個博物館展場是一個迷你的六乘六英尺(約一八○乘一八○公分)的空間,由貨梯改建而成。目光所及的展覽品與展示空間一樣奇特;卡爾曼指出,他的展覽品是具備「本地精神」的日常物品。在某些人眼中,大概都是些隨便亂放的不值錢小玩意,事實上卻反映出,在人們忽視的角落,厲害的雙眼可以找出潛藏的意義。

某次我造訪時,卡爾曼強調:「這些物件的用意不是被當成藝術看待。」那些東西透露出「我們的心理、我們的需求、我們的欲望」,「那是構成我們是誰的元素。」

「博博物館館」空間有限的幾面牆上,釘著幾個窄小的架子,卡爾曼定期擺上五花八門的物品。他指著一個小牌子,大約只有兩英寸見方(五乘五公分),顯然來自汽車旅館。上頭寫著:「親愛的貴賓,」由於「我們的客房設備極受歡迎」,房內的各種擺設都有出售,鬧鐘二十五美元、毛巾十五美元,每樣物品都有標價。「如果您決定直接自房內拿取,不另行向行政管家購買,本館將自動認定您同意我們自您的戶頭扣取款項。」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您愛怎麼偷就怎麼偷,我們將向您收錢。「博博物館館」的展覽目錄解釋:「這件展覽品便是一位資本家處理犯罪的結果。」

卡爾曼擁有過人的觀看能力,日常的零碎物品因此能帶來引發共鳴的感受。卡爾曼不諱言自己在這方面其實受到父母的影響:他的父母是設計師蒂博爾.卡爾曼(Tibor Kalman)與藝術家瑪拉.卡爾曼(Maira Kalman)。「每個家庭都有母語,一種在家說的語言。」他指出:「我很幸運,我家的母語是『看』。我被養大的方式是到處看。」

在卡爾曼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讓他發現平凡事物中的驚奇,例如他還記得有一天放學回家時,有人正在他們家的客廳,用「不可思議的精準度」裝設一組洋蔥圈—那種你用油膩膩的湯匙挖著吃的食物。他的父母顯然判定洋蔥圈值得嚴肅看待。簡單來講,卡爾曼說「自己一生都在仔細觀看」,「尋找著事物中的人性、幽默與荒謬。」

這樣的教養方式讓卡爾曼得以解構汽車旅館的牌子:那個陪襯用的小東西透露出複雜的思考,涉及財務安全與獲利的動機,用迎賓的親切語言遏止犯罪。卡爾曼希望「提醒我們,我們真的應該充滿好奇心,好好四處看看,不要把周遭的一切當成理所當然」。他說:「你可以對捲筒衛生紙、咖啡杯蓋或洋蔥圈產生好奇,並且找到樂趣。」想著:「或許這就跟社會政治報導給我們下的標籤一樣,深深定義著我們是誰。」

「這就是小中見大。」

從「是」改成「可以是」

心理學家與作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寫過一篇文章,試圖拓展一般對於正念的看法。他提到一種稱作「條件式思考」(conditional thinking)的思維模式,也就是「按照條件來思考,不把事情當成絕對如何如何」。格蘭特舉了一個實驗當例子:受試者拿到幾樣物品,實驗任務是修正寫錯的鉛筆字。兩組人拿到的東西是一樣的,但其中一組拿到的物品描述較精確,如「這是一條橡皮筋」。另一組人則拿到稍稍不同的描述,較模糊,如「這可以是一條橡皮筋」。

格蘭特解釋,第二組的人因此被悄悄促發了條件式思考—不去看「是什麼」,而是「可以是什麼」。條件思考組中,大約有四成的人發現橡皮筋也能當作橡皮擦。絕對思考組僅有三%的人靈光一閃,得以完成任務。

格蘭特談條件思考的文章,讓我想起自己認識的一個人。那位仁兄自稱「害群之馬」(Rotten Apple),正職是設計師,副業是規模小但創意十足的「介入」(interventions)。他讓人們視而不見的城市物品化身成為行人環境中有用或引人注目的元素,譬如:小朋友的夾式座椅可以將單車變成椅子;丟棄的砧板被改造成棋盤,固定在消防栓上;數獨遊戲可貼在地鐵站瓷磚上;廢棄的路障帶可以當成跳繩。

「害群之馬」是厲害的條件式思考者。在他家附近隨便散個步,他就能告訴你自行車架可利用的小細節,或者解釋塑膠材質的交通護欄是如何灌水增加重量。他話說到一半,會撿起被亂扔的牛奶箱或其他的棄置物,留下來日後利用—「害群之馬」簡直永遠在留意「可以是什麼」。

你不必是街道設計師,也能享受到條件式思考的好處。尋找「某個」答案,不要尋找「特定」答案,就能轉換視野,讓視野寬闊起來。

從「是」改成「可以是」,

你將更懂得留心。

─亞當.格蘭特

別拍照,用畫的

智慧型手機讓許多人習慣走到哪、拍到哪,用照片記錄每日的生活。這個大家熟悉的變化,大多數人覺得滿好的,有些人則十分感嘆。不論你站在哪一邊,下次你想拍照捕捉某個有魅力或有趣的景色,何不試試改用畫的?

用畫的來代替,至少可以回溯到維多利亞時代的批評家暨作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羅斯金在攝影興起的年代,主張會畫畫的人觀察力遠遠勝過不畫畫的人。

當然,許多人認為自己「不會畫畫」,就代表不是很擅長,覺得試圖畫出東西令人沮喪或是很丟臉。我有時也是這樣。

好消息是,你不必把你的畫作拿給任何人看。買一本便宜的小筆記本,下次想用手機拍照時,就把筆記本拿出來,畫下一樣東西—一樣就好!然後再來一遍。畫畫能讓你慢下來,豐富你見到的景象。

填滿你的筆記本吧。

畫畫的一大優點……

在於你看著某樣東西時,你都是第一次看到。

你的一生中,每樣東西都可以是從未看過的。

──美國平面設計師米爾頓.格拉瑟(Milton Glaser)

什麼都畫

畫畫會讓人集中注意力。

「塗鴉筆記」(sketch noting)這種筆記方法,靠的是即席創作,結合指甲大小的圖畫與去蕪存菁的文字。許多提倡塗鴉筆記的人士,喜歡分享自己為何熱愛用這種方式記錄演講或課堂筆記,以及實際採取什麼樣的方法。

設計師與教育工作者卡拉.戴安娜(Carla Diana)提供另一種版本的有趣塗鴉筆記。戴安娜表示:「我發現把看到的每樣東西都分開畫下來,可以幫助我觀察得更仔細,例如會議室的擴音器、鹽罐、電燈開關等等。」

拆解幾乎所有的視覺情境,將帶來意想不到的發現。你的書桌、咖啡桌、床頭櫃大概擺著各式各樣的東西,自成一幅迷你景色;日子一天天過去,有的物品來來去去,有的似乎固守陣地。把每一樣東西和整體的擺設分開來思考。把視野裡的每樣東西想像成一系列的畫作,開始創作你的系列畫吧。

畫下你剛才離開的房間

仔仔細細觀察你的實體環境,接著走到另一個地方,畫下你剛才離開的房間是如何布置的。不需要完整重現細節,但是要努力捕捉到空間的基本樣貌,包括房內有哪些擺設—如門窗在哪個位置、家具在哪裡。

試試看吧。

作者介紹│羅伯‧沃克(Rob Walker)

專欄作家與記者,書寫的領域包含設計、科技、商業、藝術及其他各種主題,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NewYorker.com、《設計觀察家》(Design Observer)、《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生活駭客》(Lifehacker),著有《你購入,你相信》(Buying In)、《來自紐奧良的信》(Letters from New Orleans)、《重要物品》(Significant Objects,與約書亞‧格倫〔Joshua Glenn〕共同編輯),同時還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的設計產品藝術創作碩士班(Products of Design MFA Program),目前定居於紐奧良。網址:robwalker.net。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塊文化《觀察的藝術:在日常生活中開發想像力的131個練習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