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少年突然變得憂鬱、甚至想輕生!母親遍尋名醫最後卻發現:治癒兒子的特效藥,是自己

2020-10-05 10:10

? 人氣

雖然一開始問的是當事人想死的心情,但是在對話過程中,也會自然而然聊起死亡衝動背後的日常生活。像這樣,我們可以先對當事人的生活表示實質關心,接著再連結他的日常生活和他「想死的念頭」,提出想進一步了解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重要的不是問什麼,而是當對方透露出想死的心情時,別讓對方的痛苦得不到任何重視或被忽略、漠視。

當某人說想死時,人們總以為太詳細詢問這個念頭的成因,會造成對方二度傷害。其實不然,完全相反。身處痛苦之中的人,最迫切需要的正是這些關心的話語。當我們表現出強烈的痛苦時,如果有人關心我們當時的心情和情況,並詢問我們的感受時,安慰和治療便已開始。問什麼並不重要,而是「有人願意關心我,對我的心情感到好奇」這個事實本身就是治療的行為。

在尋求專家協助前,這個行為已足以積極保護當事人。在某些情況下,光是介入的行為, 就能在沒有專家的協助下拯救當事人的性命。

別太依賴專家

如果國中二年級的兒子和母親忽視那些有助於改善症狀的日常行為,例如兩人往來醫院時,從彼此眼中看見的信任;面對面牽起對方的手時,感受到的掌心溫度;一邊分享彼此的冰淇淋,一邊閒話家常時的共鳴,以及在這過程中自然而然修復的母子關係、親子之愛與同理,那麼再專業的治療也只是徒勞。

忽視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或平時的交流,只想依靠專家的治療,這種行為稱為「關懷的外包」。例如家有嚴重急性氣喘子女的父母,身上必定隨時準備噴霧劑(急性氣喘發作時, 有助於維持呼吸的噴霧型藥劑)。當緊急狀況發生時,不必立刻送往醫院或呼叫救護車, 只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調整呼吸。

只要事先了解急救方式,在生活中養成立即處置的習慣,那麼即使發生緊急情況,也不必交由專家處理。這樣的習慣反而更安全。

把關懷外包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當我們生命中的痛苦與孤獨,被醫師用「憂鬱症」的診斷結果打發時,那一瞬間存在本身將消失殆盡,從此與憂鬱症患者等同視之。受盡痛苦的折磨時,人們最需要的是情感上的同理,然而被視為憂鬱症患者的那一刻起,旁人只會與自己保持情感上的距離。當一個人在情感上需要他人的同理充電時,卻被迫接受服用藥物等高度專業的治療,那麼當事人恐怕會死得不明不白。

當我們以為專家是解決混亂與痛苦的最後一處依靠,全心仰賴專家的幫助,後果卻是更加孤單、痛苦時,我們最終將完全放棄自己。換言之,錯誤的專家系統直接導致人們自我放棄與強烈的無力感。「憂鬱症」的診斷結果,反倒為當事人帶來更大的威脅,這不是很諷刺嗎?

當矛盾與痛苦如飢餓感般定期找上門時,如果我們連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基本方法都不知道,我們的生活將逐漸變成一灘爛泥,最後過著行屍走肉般的人生。精神醫學科對憂鬱症的診斷,正破壞我們社會長久以來天然形成的健康且自然的治療方式。醫學診斷儘管有所幫助,卻也會帶來副作用。

比起精神科醫師所能回答的問題,造成我們生命痛苦的原因更多,也更複雜。

作者介紹│鄭惠信

從事精神科醫師三十多年,曾與一萬兩千多顆心對話、分享。近十五年來,與政治人物、法律人、企業CEO和員工等各領域佼佼者暢談心事,同時也在社會各個角落陪伴心靈創傷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采實文化《好好回話,開啟好關係:用三句話暖進人心,做個支撐他人的成熟大人》(原標題:關懷的外包:交到他人手上的心)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