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少年突然變得憂鬱、甚至想輕生!母親遍尋名醫最後卻發現:治癒兒子的特效藥,是自己

2020-10-05 10:10

? 人氣

同樣的道理,得知孩子具有潛在自殺衝動時,父母急忙之下確實會想尋找專業特殊的處置方法。面對這種緊急情況,我們大多會根據自己有限的知識來判斷,認為交由專家處理應該會比自己錯誤的理解或恐懼更有幫助。不過事實不盡然如此。對孩子正確的理解與同理, 同樣是最專業的處置方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當這些疾病患者做出難以理解的行為時,當然需要醫師的專業判斷。但是在家庭或同儕關係中經歷衝突或傷害的孩子,與罹患特殊醫學疾病的病患情況不同。這是關於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經歷的問題,是關於自己孩子內心的問題。

在疾病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對一個人最自然、最直接的回應,有時反倒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這種方式能更快滲透人心、貼近人心,知道其威力的人,任何人都會是最優秀的治療師。面對承受痛苦(無論是哪一種痛苦)的人,只要將重點放在他痛苦的情緒上,面對面詢問他的心情與感受,並且一邊聽著他的故事,一邊對自己所能理解的部分給予同理, 這才是最有效果的幫助。

孩子因為長久以來自我存在得不到他人的關注、了解,直到被發現時,已經是虛脫無力的狀態。然而孩子身旁的大人卻像是跑大隊接力似地,接連將孩子的痛苦轉交給下一個人。輔導老師丟給父母,父母丟給精神科醫師,精神科醫師丟給藥物治療和下一次看診。這種情形稱為「關懷的外包」。

如果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只有幼教老師才能教導孩子走路,只有在補習班才能學習戀愛的方法,那絕對是天大的錯誤。這種違背常識、不正常的外包行為,將造成人類的不幸。母親看似毫不起眼的外行舉動,才是撼動孩子內心的關鍵力量。母親閃著淚光的眼眸、和母親一起在餐廳面對面吃豬排飯的時光,就像高壓氧氣一樣,讓原本喘不過氣的孩子變得呼吸平順,堪稱是治療效果絕佳的行為。

「死亡衝動」離日常生活並不遠

儘管如此,仍會有人懷疑:「孩子的狀況如果忽然惡化,該怎麼辦?」、「無論如何還是需要專家的幫助吧?」這種不安的情緒背後,隱藏著對自殺衝動的莫名恐懼。因為死亡總在無法預測的瞬間闖入人生,所以令人感到恐懼。也因為死亡經常來得措手不及,使人們一聽到死亡,腦袋立刻一片空白。

稍等一下。請問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死亡或死亡衝動,難道只發生在憂鬱症等特殊疾病患者身上嗎?難道死亡或死亡衝動只是突發的特殊狀況?而只要有死亡衝動的,都是憂鬱症重症病患嗎?我可以用一句話回答:「不是的。」

生活在韓國這片土地上,並非如表面那樣一派和諧,一切都是你爭我奪,以至於我們對死亡衝動已經習以為常,不幸如鬼影般緊隨在後。過去數十年來,韓國的自殺率已經達到世界前幾名的程度了。每個人身邊不乏一兩位家人或好友,因為自殺或悲劇事故離開人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