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障礙者也能進自衛隊、考駕照!心理師用一個案例,解開多數人對他們最大迷思

2020-09-30 12:04

? 人氣

智能障礙可能是施虐的原因

近年來,警方接獲通報的虐待事件急速增加,二○一七年超過十三萬件。通報並不一定就是虐待,其中也有不算虐待或疑似虐待但還不到需要保護安置的程度,十三萬件通報案件並非全部都是虐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接獲通報,立刻找到受虐兒童並加以保護的確重要,然而受虐兒實際離開家庭前往安置設施的比例不過一○%而已。換句話說,九○%的受虐兒會回到父母身邊。另外,進入安置設施的受虐兒也總有一天必須回到原生家庭。因此,解決辦法不單單是保護兒童,關鍵是改善父母的情況,避免再度施虐。

會對子女施虐的父母往往一本正經、認定凡事都有規矩、既有觀念深植腦海、不願暴露自己的弱點、無法與他人商量煩惱、不擅交際、有經濟困難等等。看到這些特徵是否覺得似曾相識呢?其實這些特徵與輕度智能障礙者、臨界智能障礙者十分相似。

育兒是由一連串的意外所組成。面對無法預測的情況,智能障礙的家長可能會陷入恐慌、儘管嬰兒反抗也無法改變照顧方法,甚至放棄育兒而逃走。我感覺,施虐的家長當中不少人有智能障礙卻無人發現,不斷發出求救訊號。

儘管如此,也不可能鑑定施虐家長的智商,當中甚至不乏高學歷者。智商與虐待的關係僅是我個人的推測。倘若這些家長可能有智能障礙,預防施虐的方法除了給予心理與社會層面的援助以促進家庭重整,還必須從生物學的觀點,也就是針對父母的能力層面提供援助。

本應受到保護的障礙者變成罪犯

負責援助智能障礙者與發展障礙者的相關人士為了保護他們,必須在各方面下足許多工夫。

智能障礙者與發展障礙者容易受到傷害。他們經常失敗,難以培養自信。因此負責援助的相關人士為了避免傷害他們的心靈,開口前會格外注意用字遣詞,每天費盡心力就是希望為他們建立起一絲絲信心。

那麼,倘若這群需要細心保護的障礙者,聽到傷害自己心靈的話語,又會出現何種情況呢?他們的心靈如同玻璃般纖細脆弱,可能馬上就灰心氣餒,一蹶不振。事實上,無論是在學校裡或是職場上,都無人發現這群人容易喪氣失志、需要細心對待。

我所任職的醫療少年院,正是這樣的障礙兒童齊聚一堂。這群孩子,本來應該在眾人的呵護與珍惜之下茁壯成長,實際上他們遭遇的情況卻相當殘酷:在家中遭受監護人虐待;在校園被師長忽視,無法獲得適當的援助,甚至遭到同儕霸凌。他們不僅遭到傷害而成為被害人,甚至可能會淪為罪犯,轉為加害人(或稱為觸法障礙者)。

可想而知,這群孩子長大後出了社會,情況只會更加嚴重。畢竟職場不像學校,還可能得到老師的關心。當他們無法適應嚴苛的社會,便開始繭居家中、身心罹病,甚至成為加害人。

[1] 療育手冊:類似臺灣的身心障礙手冊。

作者介紹|宮口幸治(Koji Miyaguchi)

醫學博士、心理師。京都大學工學院畢業後,進入工程顧問公司工作。之後重回校園,就讀神戶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於精神科醫院、醫療少年院擔任兒童精神科醫師。2016年起執教鞭,擔任立命館大學產業社會學院教授,同時是「日本COG-TR學會」負責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原標題:行為無人理解的一群人)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