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的配樂為何讓人一聽就頭皮發麻?劇組揭露驚人八卦:根據真實的黑魔法頌歌改編

2020-09-29 15:07

? 人氣

全片主要是以自然光拍攝而成,劇組特別選在春天的加拿大安大略省,以當地季節性的毛毛雨及陰天景象,透過數位攝影機Alexa Plus和Cooke鏡頭,捕捉室外的灰濛狀態,並輔以蜂蠟蠟燭,點綴陰暗的室內空間,Blaschke表示:「這樣子的燈光設置,能夠讓我不必考量燈光效果,只需盡可能地捕捉真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低對比影像的陰鬱美學

(圖/DC影製所)
(圖/DC影製所)
(圖/DC影製所)
(圖/DC影製所)

在考量真實感和自然光等因素後,Blaschke決定避免拍攝強光,並利用曝光不足的特性,降低畫面的明暗對比度,藉以維持陰森氣氛。他解釋,若將色調範圍的數值分作1-10,一般白人皮膚在日光下的量值通常為6,但本片只有呈現5或4.5,使觀眾在視覺上便能感受到壓抑情緒。

此外,Blaschke非常強調影像的深度,透過長時間穩定的前後移動,以及拍攝超自然現象時,將影格速率從正常的24調為27等手法,他試圖營造視覺上的不自然,令觀眾感到不安;然而,大多評論卻都只有注意到本片定鏡的運用,令Blaschke有些哭笑不得,並說:「或許我們的攝影機運動,已經化於無形之中。」

重現真實的清教徒生活,服裝、配樂強化陰森氛圍

(圖/DC影製所)
(圖/DC影製所)

「在沒有照片的時代裡,盡可能地找到能夠相互參考的資料, 並依此制定造型樣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務。」 ──《女巫》服裝設計 Linda Muir

根據歷史服裝專書《Patterns of Fashion》,服裝設計Linda Muir發現,當時英國移民的穿著,多半是以羊毛、亞麻等質料製成。於是,她手繪設計草圖,親自尋購材料,待導演同意之後,才將服裝製作完成,再以染色、打磨等方式進行仿舊(aging techniques),使其外觀擁有更多的日常生活痕跡。

「類型電影會影響電影的潛在色調。」Muir解釋,原本她誤以為清教徒的穿著只有黑、白兩色,但經導演Robert Eggers提點後,她才得知當時早已盛行利用植物染料,製作不同顏色的羊毛布;因此,她除利用顏色來表現人物特性之外,亦考量本片類型,刻意選擇色澤相對柔和的染料,使整體色彩偏向灰色調。

(圖/DC影製所)
(圖/DC影製所)

例如,女主角Thomasin(Anya Taylor-Joy飾演)的粉紅色羊毛衣裳,即是參考茜草根或地衣製成的天然染料顏色,藉以呈現她青春期無憂無慮的生活,但也同時預告故事後段,她將逐漸改變的心態,Muir說:「在某些情況下,粉紅色成熟之後,就會變成紅色。」

流露超自然力量的恐怖配樂

(圖/DC影製所)
(圖/DC影製所)

一開始,導演Eggers其實不想要有任何配樂,但經配樂師Mark Korven建議後,兩人決定參考名曲〈Threnody to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希望透過不和諧、無旋律的樂曲,加強超自然力量的威脅性,而Korven也坦承:「這部電影的配樂,其實就是扮演女巫或撒旦的角色。」

Korven解釋,片中配樂主要是以瑞典有鍵提琴Nyckelharpa、波羅的海古弦琴Jouhikko、歐洲手搖琴等,中世紀前後的演奏樂器,以及恐怖片配樂常用樂器Waterphone(水琴),透過即興演奏的方式譜曲而成。

其中,極其駭人的配樂曲目〈Witch's Coven〉,更是參考真實的黑魔法頌歌後,在詭異、黑暗的空間裡,利用合唱團和廉價大提琴創作而成,Korven表示:「這首歌真的有點把我們的錄音師給嚇壞了!」 「

如果你想讓觀眾注意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那就加強配樂。 若是要注意人物的外在環境,那就加強聲音。」 ──《女巫》配樂師 Mark Korven

 2019年坎城影展,導演Robert Eggers再次與《女巫》製作團隊合作,推出哥德式恐怖新作《The Lighthouse》(暫譯《燈塔》),其不僅以場刊分數4.25的高分,再次博得眾人矚目,更於賽外的坎城導演雙週影展,榮獲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令人期待。

文/邱昶維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DC FILM SCHOOL影製所(原標題:《女巫》寫實攝影捕捉陰森氛圍,服裝、配樂詮釋真實歷史題材)
責任編輯/柯翎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