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童年的美好記憶裡,父母永遠都缺席…專家:這4種家長給孩子的創傷,竟和虐兒差不多

2020-09-30 10:29

? 人氣

經歷過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有可能會喪失掉自我的確定性,確定性是指:不管是消極還是積極,你都能用清晰、堅定的聲音描述出自己的感受。這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經歷了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則可能不能或不敢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我不應該談論消極的事,我不該給別人添麻煩,我沒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感受。」

所以重建「確定性」也就成了可以幫助解決童年期情感忽視的方法,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真實需求,並不為之感到羞恥。

對自身童年被忽視的經歷進行探索和認知,早年「被忽視」的體驗可能來源於父母或者養育者的現實、或者心理困境,也可能來源於兒童在當時情境下的建立起來的、不恰當的保護自己的方式(感受是真實的,但現實不一定如此)。

它並不是某種致命的缺點,它只是一種「感受」。當你經歷這些「感受」的時候,學習去體驗它,去為它下「定義」,做命名並表達,尋求新的經驗。

定義自己的需要,並逐漸重獲需要。很多遭受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都無法意識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所在,它們甚至認為自己的這些需求不值得、不配被滿足。

通過和心理諮詢師進行諮詢,來探索自己的這些情緒和需要,逐漸改變自己對「愛的需求」的認知。最終開始可以滿足自己的這些需求。

需要我們反覆提醒的是:任何深入探索自己舊體驗和創傷的行為,都應該在「安全的環境或關係」中來進行。否則是有潛在危險的,如果處理不當,則容易變成一遍一遍的撕開自己的傷疤,但又無法將它癒合。

還需要需要說明的是:儘管我們都期待一個「完美父母」或者「完美童年」;但其實「完美」並不存在。

「父母」、「養育者」或者「童年」,他們都僅僅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如同我們每個人一樣,他們也各有各的侷限。我們去了解自己的「傷疤」,目的並不是要去指責他人的過錯——真正的修復是從更深刻的理解中而來,也許現實並不能帶來原諒,但是終於有機會表達、探索,和自己的感受和解。

即使你曾感受到被忽視,你依舊可以做出改變,去需要,去渴望,去堅定的擁有某些事物與情感。

文/西京簡單心理內容實驗室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愛的渴望都投入深海,了無回音)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