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叛逆,而是有焦慮障礙!專家揭青春期孩子最易被忽略的情緒狀況

2020-10-01 09:00

? 人氣

父母這樣的處理手段,在潛意識層面上實際上是父母對孩子實施的「報復」,是非常不恰當的一種教育方式。足夠好的父母不會在親子關係中認為自我的權威不容侵犯,而會更加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意識和願望,包容孩子攻擊性的表達,並且做到不報復地回應孩子的消極情緒。

溫尼科特(1949)在他的論文《反移情的恨》中,就「父母不報復孩子」這一點舉過一個範例。他曾經領養過一個戰爭孤兒。

由於戰爭帶來的創傷的緣故,戰爭孤兒往往有著非常令人頭痛的行為問題,比如不服從管教、亂發脾氣等。溫尼科特領養的孤兒也不例外。溫尼科特常常要到警察局去接回這個常常離家出走,在外闖禍無數的孩子,他當然對此也感到生氣。他形容這個孩子在他家居住的那段時間,家裡被搞得就像是地獄。當這個孩子在家裡大鬧脾氣的時候,溫尼科特會限制他的行為(注意是限制,而在限制以外並沒有軀體懲罰),並把他帶到門廊外讓他安靜。直到這個孩子決定停止他的搗亂行為時,他會按某個與溫尼科特約定好的特別的門鈴,之後家裡人就會開門讓他進來。每一次把他帶到門廊外,溫尼科特都會對這個孩子說:「你現在所做的這些事情會讓我恨你。」但他強調,在和孩子談的時候,既不要發怒(比如向孩子怒吼),也不要責備他(比如罵孩子沒有良心)。

溫尼科特與他領養過的孤兒的互動生動地闡釋了他提出的「足夠好的母親」其「溫柔而堅定」的教養方式。這其實是非常難的,將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像溫尼科特說的話那樣),而不是用行為表達出來(大聲吼叫、拳打腳踢)一直被認為是更加成熟的人格體現,也是心理諮詢常常想要實現的治療目標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文/閆煜蕾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 如何判斷孩子是叛逆還是有心理問題?)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