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YouBike在英國經營會怎樣?他引用衛報的文章批評:英人太沒品,趕走了創新!

2017-07-19 14:59

? 人氣

我認為,這些所謂「共享」單車,其實背離了共享的本質。共享應該是原有私人運具的公共化,而不是創造新的私人運具來公開的營業,前者是閒置資源再利用的精神,後者是一種換了名稱的租借營利。筆者可以理解,在Manchester這個腳踏車基礎建設缺乏(單車專用道不普及,即使有,也常常是與一般道路共用,再者,城市裡車道不算寬大,騎士常常險象環生),騎腳踏車風氣不盛(或是說,過度專業化、嗜好化),而一般人多數不願意把自己腳踏車停在戶外(因為怕被破壞或偷竊,再加上天氣因素,時常的風雨磨損),而公共運輸票價昂貴的地方,Mobike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項,特別是它可以在大街小巷穿梭的特性,有一定吸引力。但,筆者很懷疑,為何大台北地區還需要「共享單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Youbike有著難以替代的優勢。其一、專屬的新設停車位。其二、負責的運維管理,調度尖峰、離峰租借地點車輛。其三、與台北捷運的完善結合互補。當然,Youbike在初期的建置成本與普及性是一大考驗,但是我們已走過那個階段。Obike可以與Youbike互補結合,但是科技與社會的關係始終來自於磨合與協商,永遠不只是按照著「設計者」的理念、腳本走,這樣簡單而已。既有的基礎建設與文化,則提供了磨合的路徑。

筆者建議,雖然「隨騎隨停」是「共享」單車一大賣點,但是此種設計者的思維,在空間不算寬裕的臺灣市區,恐怕必須有所轉換。因此建議,政府可以在Youbike涵蓋較為稀疏之處設置給予共享單車的專屬停車位,由業者競價租借,收入則納入城市交通綠色基金,強化綠色運輸之基礎建設。非停放於專屬停車位之處,則逕行拖吊。

臺灣在很多方面有值得改善之處,但這絕對不是先入為主的以「先進、創新、進步」等過於簡化的大帽子來思考與判斷就好。技術安排細節(如單車上對於維修的設計與運維管理、整體基礎系統的建置,甚至是有沒有,這裡是「英文化介面訊息」等物質互動細節)與文化價值(如,人民對於「公共」所意味的利益與秩序遵從的實踐,與對於「公益的私人營運」的設想)才是觀察的重點,而文化價值的改變往往會需要一種透過實做而累積的過程。

那種過度簡化的言論,例如臺灣XX方面好落後(或是好醜,或是好爛等),你看看XX多好(這裡可以是英國、德國、日本等),在說出口之前,可以先問問,上述的多種安排細節與殊異文化價值,你關照到了嗎?

作者介紹|楊智元

英國Lancaster大學社會系博士候選人。茶餘飯後,性喜觀察英國政治、社會與其歷史,驚訝多於驚喜。以之所得反思臺灣特色與出路。能源政治為當前研究重點。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文標題:英國人也不善「共享」單車嗎?)

責任編輯/林安儒

【好物推薦】今夏消暑提案,DIY冰淇淋這樣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