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抗壓性不夠強,其實和你很有關!心理師:真正的好爸媽,會適時地做這些事

2020-09-01 15:07

? 人氣

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裏,如果完全沒有自我調節,全都由母親來提供,孩子沒有空間發展自我,這個孩子會變成一個時刻離不開客體,時刻需要別人的安撫和調解,極其脆弱依賴。就是離開別人什麽都做不了,無法自我安撫,他會完全側重於互動調節,而不能自我調節。就是我們臨床所見的癡迷型依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 過低的調節意味著什麽?

那個不哭的孩子,那個最終適應了環境的孩子,他什麽都不要不期待了,他腦海中的精神世界裏,完全不再需要一個人存在於他身邊,要讓他去依賴了。他已經不屬於自己的精神主體,不在核心自我內了。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全部服務於自己,自己給自己的自我安撫,自我獨立,也形成了強迫性的自我依賴。這就是陌生情境實驗中的回避型依戀孩子。

如何把握60分的酸甜有度?

母嬰互動的過程,當嬰兒表現出緊張不安時,他的臉是痛苦扭曲的。在嘴巴張得大大的像要哭的狀態,這時母親的正確做法是:裝成一副誇張的臭臉,扮演哭臉。首先這是一個鏡映,就是像鏡子般一樣呈現了孩子的痛苦。在略帶誇張的表情下表達:你看這個皺著眉頭的,撇著嘴的,你看你又鬧了,又不聽話了,又來煩媽媽了。

但媽媽的喚起水平是略低於孩子的,那時母親的喚起水平是通過她的肢體動作、動作的強度、幅度、持續時間、聲音語調都不應該是一個增高的狀態。她應該是柔和的,對孩子再降低幾度,再模仿再降低幾度,這個過程是微妙的。就像前面說的:母親需要先匹配,她要去隨機應變,要去標識性的鏡映他,這樣就和孩子逐漸匹配上了。而這個過程就是依戀關係所說的鏡映、匹配、調諧。

一個60分的父母,不僅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在場,還要在孩子不需要的時候離場。

母嬰玩的口唇挑逗遊戲中,媽媽把手指放到孩子的嘴裡,當孩子習慣後,他開始吃自己的手指。他吃一會兒後就拿掉了,也沒有什麽上癮的。但這時母親又自己的手指放在孩子嘴裡,一會又把手指,孩子就放聲大哭了。母親不得不又把手指再次放進去,這時孩子就安靜下來了。這就是一個擾亂孩子自我調節的例子。

我們說的過渡性客體,當孩子去抱毛絨娃娃的時候,母親把這個東西拿走,非要把孩子抱在懷裏:哎,你別去和那個娃娃玩,你來和媽媽懷裡。這樣的狀態就是母親自作主張,用這種互動調節代替了孩子自我調節。

也許那一刻他就需要這樣一個過渡性客體,那個時候過渡性客體對他的意義,不是代替媽媽,而是為了讓他可以自我調節。過渡性客體並不單純是在代替媽媽,而是一種自我調節的一個過程。一個人既要能獨處,也要能和別人相處,這兩種能力其實就是來自於這個自我調節的能力。

緊張大師們看到這裡就會神經緊繃了吧?立馬盤點自己有哪些調頻過程是有瑕疵的。切勿緊張,間發性的同頻失敗是不會造成心理創傷的。像科胡特所說:發展性創傷是由大量的微微細的事件,大量重覆的發生而固化下來的一種模式。

好的關係是:同頻又不失去自己,理解又獨立於對方。當同頻時,給予媽媽般的接納;當理解獨立時,給與像父親般的堅決。只有當兩者要素都存在時,孩子才能真正的向前走。否則只有前者的話,他只能原地踏步;只有後者的話,對方體驗到的只有敵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好爸媽,不僅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在場, 還能在孩子不需要的時候離場。)

責任編輯/連珮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