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心口不一了!心理學專家:孩子的敏銳往往超過我們以為,雙重訊息反令人困惑…

2017-07-14 08:20

? 人氣

電影《祝你有個甜美的夢》中,男主角馬西莫9歲時,原本與母親緊密快樂相伴的童年(他的父親呢?一個與母親緊密相伴的孩子,往往意味著在這個家庭裡存在著一個缺席的丈夫),卻因為母親突然離奇死亡而瞬間崩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是9歲?還是39歲?

母親最後的話語:「祝你有個甜美的夢...」(圖/翻攝自youtube)
母親最後的話語:「祝你有個甜美的夢...」(圖/翻攝自youtube

對於母親的最後印象,是似夢似真的那句「祝你有個甜美的夢」。

年幼的馬西莫困惑於母親的突然死亡,更拒絕相信母親已死,但周圍的大人們(父親、親友、神父)以及外境與時光,都推著他不停留的往前而行(多麼像我們的社會處理失落與哀傷的方式)。

母親不在了,卻同時也無所不在。

在外表或許未見,但內心一路跌跌撞撞(夜晚看電視時,輕輕的靠向保姆嘗試尋找母親的替代,卻碰了軟釘子;青少年時期,看著好友和媽媽的親暱,眼神裡關不住的滿滿想念與羨慕...)之後,39歲的馬西莫,終究長成了一個成熟獨立的男人,一個幹練俐落的知名記者。

然而,當他回到父母留下的公寓,睡在幼時的那張床上時,儘管外境看似經歷漫漫的30年,但馬西莫的內心,其實始終停格在9歲時媽媽突然死亡的那一夜,停格在那個震驚、失落、傷心、困惑的9歲小男孩,不曾(也無法)長大。

這些年,無論逃避或追尋,馬西莫從來未曾能為自己找到一個心之安歇處。直到他開始求助心理醫生艾莉莎,開始以長大的39歲的自己,重新回去與停格在過往的9歲馬西莫連結,允許埋藏在心中的甜蜜與悲傷一同被打開...。

(圖/翻攝自youtube)
30年來,馬西莫從未曾能為自己找到一個心之安歇處。(圖/翻攝自youtube

啊,大人們的「善意」!

我們總是以為孩子不懂,但其實孩子心靈的敏銳,往往遠超過我們的以為。

那個午后,馬西莫和憂鬱沈默的媽媽(那個會拉他一起跳舞、一起玩躲迷藏的開心爽朗的媽媽呢?)坐了迴圈般一趟又一趟的公車;那個夜晚,被書上的地心引力說法吸引,獨自在書房拿起書櫃上的小型銅雕伸手往高樓窗外放手的衝動...)

總是這樣的,孩子總是敏銳的知曉生活裡某些氛圍。大人「善意」的不說,卻是把孩子孤單地留在困惑無助的境地。

就像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裡的這段文字:

「他十二歲那年,母親被父親拋棄,他突然發現自己很孤單。孩子懷疑有什麼嚴重的事情發生了,可是母親怕使他不安,用溫和而無關緊要的話掩蓋了這一幕。父親走的那一天,弗蘭茨和母親一起進城去。離家時,他發現母親的鞋子不相稱,猶豫不決,想指出她的錯誤,又怕傷害她。在她與母親一起在城裡走的兩個鐘頭,他的眼睛沒離開過她的腳。這是他第一次體會到難受意味著什麼。」

父親的離開固然是一種孤單,母親「用溫和而無關緊要的話掩蓋了這一幕」,同樣也讓孩子掉入另一種孤單

令人困惑的「雙重訊息」

心理學家指出,當父母的言行與內心的情緒不一的時候,給出的將是令孩子感到困惑的「雙重訊息」

我們看到,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裡,關於父親的拋棄,小男孩聽到母親說出的是「溫和而無關緊要的話」,看到的卻是內心慌亂哀傷到出門時連穿了兩隻不一樣鞋子都不知道的母親。

《在祝你有個甜美的夢》一片裡,大人們善意隱藏的真相,也讓馬西莫自此活在隱形伏流的巨大困惑、壓抑及創傷裡。

大人們原本的善意,在未覺察之中成了傷害。孩子體貼的跟著演出這場戲,開始孤獨的長大,也把困惑、擔憂一起壓在心底,一直帶著,成為心底始終無法放下與療癒的負累與暗傷

雙重訊息的意思是,孩子同時收到「語言」與「非語言(表情、語調、肢體)」兩種相互衝突的訊息。例如父母表情冷漠地說:「要玩就去玩!」,這將使孩子感覺混亂,焦躁難安,也讓彼此的關係與情感長期處在混沌不安的氛圍之下。

當我們長大了,我們也會跟伴侶說:「你走開!我不需要你!」,或者「你去做你的事沒關係,我可以照顧自己」,我們不自覺的以雙重訊息在做溝通──期望以「推開愛」的方式來「獲得愛」,於是造成接收者的困惑與疲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胡慧嫚(原標題:祝你有個甜美的夢)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