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不付費、出書又難賣,文字工作者怎麼靠寫作過活?這背後隱藏了嚴重的文化危機

2017-07-12 06:20

? 人氣

寫出《羅莉塔》和《幽冥的火》(Pale Fire)等大作的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跟傑克.倫敦一樣喜歡自然、喜歡跟生物親近,事實上,他還是一位研究極深的昆蟲學者。1940年他為了躲避納粹到達美國,第一個工作就是在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擔任昆蟲學家,後來更成為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的館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也有不少人就近在學院裡找工作,那時他們還不需要擔心升等或是專長或是點數等額外的事,自由的時間與平穩的職位是分心創作自己作品的難得機會。

除了研究昆蟲學之外,納博科夫同時也是康乃爾大學的俄國文學教授;雖然有人批評他學識並沒有真的那麼高,能拿到職位純粹是因為他是個俄羅斯人。

J.R.R. 托爾金是眾所皆知的語言學大家,牛津任教的他,在古英語方面的研究與譯作成就其實不比他的小說成就來得低

最後,讓許多寫作者羨慕的,大約就是能靠著文字過活的人了。無論是跨足出版業或是成為記者,能將自己的思緒落實為文字並以此維持生活所需,對某些寫作者來說是並非完美、但已最接近理想的狀態。

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史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擔任記者所得的稿費,甚至讓她成為整個家庭的經濟支柱。

當所有人的焦點都聚集於「平台」興起之時,或許我們更該注意在這些平台大旗之下的內容生產者;他們並不會因為載體的改變而消失,只是轉換了表達的工具與方式。而他們選擇的維持生活的方式,代表的除了個人的真實生活需求,更代表我們社會對自身文化的重視程度─這是所有希望能持續提供(或持續閱讀)好內容的人,不可忘記的重要指標

文/黃彥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Readmoo閱讀·最前線(原標題:讀者不付費、出書版稅低,書寫者都靠什麼過生活呢?)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