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口問問題,其實好處超多!《開口問,全世界都會幫你》授3大技巧,教你有智慧的請人幫忙

2020-08-24 12:20

? 人氣

這個實驗還有設計了許多的變形,希望可以測出人們「幫助陌生人」的程度,其中一種是在街上隨機的找人說我需要錢,能不能夠請你贊助我一點錢,實驗結果竟然也可以平均募到大概63塊美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外,在「認知心理學」領域有一個很著名的案例,就是富蘭克林的故事,他當時有一個政敵一直批評他,寫文章罵他,討厭他。富蘭克林改善這種關係的方法是:他寫信給這位政敵,跟對方借他家裡一本珍藏的絕版書,政敵也許想表現出自己很寬宏大度:既然你寫信跟我借,那就勉為其難的就答應你吧,所以就把書借給富蘭克林。

一個禮拜之後,富蘭克林把書送回去,寫了一封非常感謝文情並茂的信表達謝意。之後,對方開始說起富蘭克林的好話,化解了之前的對立。「認知心理學」以這個例子說明「人會避免自己的行為與認知衝突」--雖然他原本討厭富蘭克林,但當行為作出對富蘭克林善意的舉動—借書給他,就會轉而影響他對富蘭克林的態度。而富蘭克林的體會是:曾經幫過你一次的人,他再幫你的機率,會比其他人高出很多。

如果陌生人與敵人都有很高機率幫助我們,真的不必太過擔心求助會被狠狠拒絕。

2. 我們過度堅持「靠自己」

有句話說「真男人不問路」,許多文化裡有個迷思是:靠自己獨力解決問題才是能力的展現。覺得如果是依賴其他人協助而獲得的成果似乎就沒那麼好。但真正重要的還是問題可以被解決,努力可以獲得成果,堅持「靠自己」但效果不好,並不是正確的做事方式。

3. 我們認為求助得付出「社會成本」

有些人會擔心求助的舉動會被看成軟弱、無能、依賴、懶惰,進而影響到別人看待自己的觀感,所以寧可自己面對難題也不願意開口要人幫忙。

恰好相反的是,如果能夠以成熟、有智慧的方式尋求協助,展現在其他人面前的會是有自知之明的智慧、有自信以及願意承擔責任的作為。

4. 我們的工作文化缺乏心理安全感

如果是在組織內,不願求助的理由也許是會擔心影響自己在組織裡的評價:會不會被視為問題人物?求助是不是等於犯錯?之後會不會被批評或攻擊?這些擔憂與壓力恰巧正是組織裡缺乏心理安全感的表現。

Google曾經針對組織內的領導與管理制度做過研究,希望找到讓員工效率最高的方法,根據其研究發現:心理安全感 (psychological safety)是團隊合作產生高績效的關鍵,甚於其他的因素——心理安全感指組織內的工作者願意承受風險,不會因失敗而感到尷尬。在心理安全感高的團隊,人也比較願意承受風險和責任——因為他們知道就算失敗,仍然會得到團隊的支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