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青少年管教》孩子辱罵大人、用三字經嗆你,該怎麼辦?

2020-08-20 12:25

? 人氣

「我操你媽的B!幹你娘!把我找來這裡幹麼?誰有病啊!你才有病!幹!誰鳥你啊?誰甩你呀?」

走廊上,遠遠地傳來國中生的辱罵聲。從聲音聽起來,可以感受到這個孩子心裡面的不爽、不滿。我在晤談室裡,拉起耳朵仔細地聆聽,好判斷待會兒進來的孩子可能有的情緒及行為表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學生辱罵著三字經、粗話,沒有停止。隨著聲音愈來愈洪亮,可以預期再過個幾十秒,孩子即將踏入晤談室。

由於我和國中生還沒見過面,我心裡面在想:「剛才他滿口粗話,辱罵的對象應該不會是我,畢竟他連我長什麼模樣都還沒瞧見。」

輔導組長在轉介單上寫得很清楚,這個孩子在教室裡嗆老師、不甩老師的指令,想幹麼就幹麼,一切自己決定、自己做主,老師怎樣都管不動他。

國中生走了進來,映入眼簾的是小小的個子、瘦瘦的身軀,一時與他剛才辱罵的洪亮聲有些連結不上。

這孩子對我連正眼瞧也不瞧,不爽和不滿盡寫在臉上。我可以確定,他剛才在辱罵的人正是安排我倆見面的輔導組長。

我心想:「孩子對於與心理師見面,顯然沒有意願,這一點我可以理解,也可以預期。」

會想要與輔導老師、心理師晤談的對立反抗孩子,還真的少之又少。最常見的情況,不外乎是因為可以請公假離開教室,才勉為其難地來見面。

國中生頭低低的,依然不瞧我一眼。我感受得到,他對眼前這個心理師挺不喜歡的。

晤談室裡,氣氛凝結,令人感到有些窒息。我開口對他說:

「你不喜歡我,我也不一定能夠接受你。既然我們的關係還沒有辦法建立,沒關係,我不急,我們慢慢來。今天我們依然到三點,時間一到,你可以離開,我也會離開。如果到了九月份,我們的關係還沒建立,沒關係,十月份我還是會過來。假如十月份還是不行,那沒關係,十一月、十二月,我們還是會再見面。」

聽到這裡,你可能瞪大了眼睛,心裡在想:「你這個心理師到底在講什麼?有沒有搞錯?你不怕自己這麼一說,把兩個人的關係搞壞,那又該如何進行後續輔導?」

當然,我會選擇這麼說、這麼做,一定有我的考量。

當時我的判斷是,這孩子脫口辱罵三字經、粗話,除了顯示他的不滿情緒之外,也在進行一種試探。

「最好能讓眼前這個陌生的心理師知難而退。告訴你,我很不好惹的,不要浪費你的時間在這件事情上。聰明的話,鼻子摸一摸,我們現在就可以結束。」

當然,國中生並沒有說出這些話,這是我當時的一種揣測。

對立反抗的輔導與教養祕訣

什麼是「應該」,由誰來決定?

面對對立反抗孩子時,我們大人在處理上,往往容易陷入兩種極端:一種是委曲求全,極盡討好;另外一種就是想要以高壓的方式壓制眼前的孩子。

然而,每一個孩子所呈現的問題與成因都不大一樣。如何運用不同的排列組合,去因應每個孩子的狀況,反映了大人對這個孩子的掌握以及瞭解。

大人說出的話、選擇怎麼做,其實也是在傳遞一個訊息:「讓這孩子瞭解,有些事情不是自己想要怎麼樣,就可以怎麼樣。」

不過,我們也需要注意到: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眼前這件事情,孩子是否應該做、必須做?

而談到「應該」、「必須」,我們必須非常謹慎地思考:到底是「誰」在捍衛所謂的尊嚴?

是孩子?

還是大人?

細膩地給孩子回應

想到本篇故事例子裡的那個國中生,我忍不住思考:先前和他談論接受心理師晤談的事情時,如果自己在處理上能夠更細膩地留意,是否有可能讓孩子說說他接受晤談的一些想法和意願。

並不是他不想來,那麼我們就算了,而是可以試著說服他,以合理的方式讓他接受。否則,被強迫見心理師,看似孩子接受了晤談,其實關係的建立毫無進展,只是白白耗費時間。

這個國中生是否會按照約定,在下一次準時前來,接受晤談呢?我相信他會來,我有這樣的把握(我當時的評估是,他罵歸罵,該上的課還是會上)。

但我也明白,在這個過程中,我得非常謹慎,不要讓孩子有一種和我見面,好像會讓他自尊心受損的感受。

他只是個孩子

面臨著孩子口無遮攔的言語挑釁時,我常在腦海中這麼告訴自己,「他只是個孩子。」以做為一種自我告知,「對於他講的話,不需要太在意。」

「他只是個孩子」──試著在自己的心理上,畫出一道很明顯的界限。告訴自己,這些語句、字眼,都只是這孩子想要影響我們的一種手段,你會比較容易釋懷。

有些孩子也許不見得真正瞭解這些字眼的意思(的確,有的孩子是有樣學樣、裝模作樣、虛張聲勢),但他明確知道大人們普遍都不喜歡,也無法接受他這樣的反應。

他只是個孩子,所以他需要被引導,學習如何適當地與他人互動。

不要忘了,在我們眼前的是「未成年孩子」。雖然他們說出來的話非常刺耳、傷人,令人心情不悅,但我還是想強調一件事情:眼前的孩子尚未成熟。

他只是個孩子。我們大人是否要和孩子計較?

為自己設下一道「心理界限」

學學孩子的「耳邊風」技巧

或許,我們可以學學孩子的「耳邊風」技巧(不讓這些話干擾自己的思緒)。當我們將孩子的負面言語暫時擱置在耳外,也正是在為自己畫出一道「心理界限」,讓自己的情緒維持在一種安全的狀態,不受這些非理性的謾罵、羞辱的言語撩撥,而產生負面情緒。

孩子特別衝著你,挑了一些字眼和語句,就讓我們試著先忽略掉這些字眼、語句,先讓自己不為所動。這其實也是在告訴孩子:爸媽與老師的心理強度、抗壓性,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被撼動的。

如何隔絕孩子的「辱罵式言語」?

我們可以在自己的認知上,清楚地自我告知:「我不受你這些話語的影響」。

當孩子說了刺激性的話時,請你在心裡反覆地聯想或關注在一些特定字眼上,當然不要喚起負面情緒,只要能夠讓你更專注於這些字眼即可。

真的,如果我們想要調整、改變孩子對立反抗的態度,就必須優先調整自己,好好思考自己是如何看待孩子的一言一行。

請記得,孩子並不會因為我們的提醒、叮嚀,我們的不斷糾正,而消減他的這些挑釁語言。

翻轉孩子預期的發展

大部分的孩子很清楚自己說了哪些話,會讓大人的情緒受到影響。因此,假如我們「翻轉」一下孩子的「預期」,將有機會改變孩子接下來的行為。

沒錯,孩子說出的那些話是如此傷人、氣人,無論是誰聽在耳裡,一定都會被激起許多無法忍受的情緒。但關鍵就在這裡:一旦我們有了情緒,孩子的對立反抗只會更加的惡劣、更加被強化。

若孩子總是想要以激怒、挑釁的方式,來挑動大人的情緒,我們要停下來思考:為什麼我們的情緒那麼容易被孩子撩撥起來?

想清楚這一點,便可以在心裡畫出一道防線,使自己的情緒不隨著孩子的刺激而波動。這也是在展現給孩子瞭解,我們並不會因為他的這些言語、動作挑釁,而受到絲毫影響。

知彼,也要知己

我常說,孩子瞭解我們,勝過於我們瞭解孩子。

因此,他很懂得在什麼場合、什麼時間及用什麼方式,能把你的情緒激起強烈的波動。

而大人之所以變激動,是因為我們在認知上,把孩子的話語解讀成是針對我們,讓自己與這些話語產生連結、接上關係,覺得自己被數落、被瞧不起,同時發揮了無盡的想像,腦海浮現這些話語所帶來的不舒服畫面,而形成了強烈的負面感受,造成情緒明顯地波動。

避免互相推諉

「這不就是一種言語霸凌、精神傷害嗎?難道老師就必須接受學生對自己的羞辱嗎?」

孩子強烈的言語挑釁,會讓老師感到異常憤怒,直覺自己的尊嚴受到汙辱。

當師生關係持續惡化,這道難題該如何來解?

要解決這個問題,當然需要雙方都存有「想要改變」的意願,如此一來,化解衝突的機會就增加許多。

要擔心的是,彼此都把問題推到了對方身上,這樣要有所改變,真的很困難。

作者介紹│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 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於宜蘭成立宜蘭縣第一所經衛生主管機關合法立案之心理治療所,目前演講場次已超過2000場,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極為信賴的心理師。(相關報導:為何不愁吃穿的孩子要去偷東西?心理師道出偷竊行為3種可能性,可別直接打罵或替他辯解|更多文章)(相關報導:孩子會抄襲作文,都是你教的!專家點出台灣家長最恐怖的3大寫作迷思|更多文章)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原標題:孩子以言語辱罵大人,怎麼辦?  ──他只是個孩子)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寶瓶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