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支實付保越高越有保障?保險業務員用一個例子打臉常見迷思:難怪真正有錢人都不買

2020-09-19 10:00

? 人氣

這個時候,大多數被保險人跟保險業務,都會朝著「少數人」的方向去思考。坊間也不時傳出自費幾十萬,甚至五、六十萬的自費收據都有。但你是否該停下來想想,是否真的有需要因為害怕五十萬的自費,而保到五十萬的實支實付嗎?如果整個家庭都保了五十萬的實支實付,又得支出多少保費呢?這時「保障跟保費」之間,是否已經失去平衡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保障與保費之間的平衡

實支實付到底該規劃多少額度,這個疑問我沒有解答。因為每個人的判斷標準不同,風險承受能力不同,無法一概而論。有些人可以承受十萬的自費,有些人可能連拿兩萬出來都很吃力。有些人認為一年實支實付保費八千元沒問題,有些人可能連兩千元都覺得太貴。

我自己投保了雙實支實付,合計二十一萬的額度,一年繳交保費約五千元左右。我認為繳五千元換得二十一萬的保障,是合理的數字。難道我不怕超過二十一萬的自費嗎?當然怕,但計算保障跟保費之間的平衡後,我認為這樣已經足夠。再高的自費,就風險自留,因為並非所有的自費都得全部保險理賠才是好的規劃。

如果你評估後,認為一年繳交一萬元保費,換取三十萬的實支實付額度,是你可以接受的範圍,那就OK。你的實支實付該買多少,是要從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及願意繳交的保費去看待的,而非出自別人制式的建議。

陰性建議的用處

暢銷書《黑天鵝效應》的作者將建議分成陽性建議及陰性建議。陽性建議是叫你「應該要去做什麼」的積極意見,例如「實支實付要買多少額度」、「保險就是得買某某險才划算」。陰性建議則是跟你說「什麼事情不要做」的消極意見,例如「不要花過高的保費」、「保險買剛好就好」。

大眾很容易接受「陽性建議」,拿保險舉例,如果有一個業務員說「實支實付就是要買五十萬才夠」,這就是一種標準的陽性建議。這種建議在遇到事故時,例如剛好就自費五十萬,人們就會很有感覺,感謝這個陽性建議。但如果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也往往不會去怪罪這個業務。而「陰性建議」就不一樣了,以這篇為例,陰性建議就是叫人「不要買太高的實支實付,要注意保費」。這種建議在遇到事故時會很吃虧,人們會抱怨:「為什麼當初要叫我不要買太高?害我現在賠不夠。」如果什麼事情都沒發生,對方也不會因為平時省下了多少保費而感謝你。

但身為一個被保險人,你除了去思考自己是「少數人」的可能性以外,也得思考一下自己是「多數人」的可能性。當你在思考實支實付保障多高之前,也記得思考一下保費繳交是否超出平衡。在「保障與保費」之間試圖取得你可以接受的平衡點,這才是正確的思考方式。

最後,這篇文章絕對不是想告訴讀者保險不用買,也不是要說實支實付要繳很多保費所以不要保,而是建議「保險買剛好就好」。至於這個「剛好」該如何判斷,每個人能接受的範圍都不相同。找出你能接受的合理範圍,保障和保費都可以接受,就是合適的規劃,而不是「因為誰誰誰說要保這樣才夠」這種亂七八糟的標準。

希望以上內容能讓你多少對於保險規劃,有不同角度的看法。「夠了」這兩個字,將是新時代的被保險人,最需要去思考的一件事情。

作者介紹|林政華(大仁)

公勝保經大仁事業部經理,人身、財產保險業務員資格,2014年人身保險經紀人合格。

曾經面臨家庭年收入八十萬,卻得繳六十萬保費的困境。後來發現臺灣大多數人的保險觀念偏差,導致許多家庭買錯保險,審慎思考後決心辭掉原本的工作,以保險為志業,期許自己能夠讓臺灣的保險環境往好的方向前進。

接觸保險約八年多,專門研究保險法學,處理實務理賠爭議。擅長以風險管理的思考角度,傳遞淺顯易懂的保險觀念。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一心文化《淺談保險觀念:最敢說真話的保險專家,告訴你條約背後的真相》(原標題:實支實付要保多少才足夠?)
責任編輯/焦家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