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約幾次會後突然沒下文?為何人會因了解而分開?心理師:讓關係變質的癥結在…

2017-07-17 08:20

? 人氣

當現實與理想有所差距,失落就會油然而生。正視並接納這種差距的存在,就能減少失落帶來的難受。

一觸即破的泡泡

我有位結識多年的好友,他是一個幽默風趣、溫柔體貼,且相當聰明的男性,不僅交遊廣闊,也很懂得享受生活。讓大家不解的是,年過四十的他身邊卻總是少一個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某次和他泡茶聊天時提到這件事,他自己也很困惑,每次剛認識一個女生他都覺得對方很好,也期待關係能有機會進一步昇華。但只要認識了一段時間,他就會開始覺得對方的缺點愈來愈多,彼此的行為模式差異漸漸擴大,價值觀也像是兩條碰不著邊的平行線。接著,就不由自主地想跟對方保持距離。

「我也不是故意的,但常常認識一段時間後,我就會莫名其妙地一直注意對方的缺點,然後就不想繼續跟她有接觸。不過,我覺得自己應該有滿大的問題,這樣下去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他深深嘆了一口氣。

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個人中心學派的創始者羅傑斯(Carl Rogers,1902-1987)認為,當一個人的「現實我」與「理想我」出現落差時,內在就會因為失衡而感到不舒服。

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其實就是「失落」。簡單而言,失落的產生是因為事實不如自己的想像,或者不及自己的期待而感到難受。

所謂「現實我」,是指一個人當下最真實的樣貌,包括與生俱來的各種特質、能力、限制與喜好等。

「理想我」則是個人期待自己能夠成為的樣子,這個期待可能出於個人的渴望,也可能來自周遭環境、家庭教育、文化氛圍所認同的主流價值,例如男生要讀理工科系,女生適合當護士或幼教老師,長子必須勇敢而堅強,長女要扮演類似母親照顧家庭的角色,月薪五萬元以上才是有價值的工作,對父母的所有要求與安排絕對服從才是孝順等。

「理想我」與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樣子無關,它重視的是被主流社會所認可的價值。

你是否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一個人若活在「唯有達到某些標準才叫有價值」的世界裡,會過得相當辛苦。即使現在僥倖通過了某個標準,生活中也還有千千萬萬種標準等著你去跨越;若哪天無法通過標準,就可能掉入痛苦的泥淖裡。(延伸閱讀:為何許多名校畢業的學生,出社會後容易變成工作狂?

人往往因為「現實我」不及「理想我」而感到無力,覺得愧對他人,最後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

考生因為成績不如期待而挫折;病人因為身體狀況不如自己所預期而無力;婚姻不若想像中的美好;收入無法令自己滿意;工作多年卻未能如期待的被升遷…這種因為無法達到某種標準而發生於個人內在的失落,在每年的農曆過年、家族團圓前後往往會到達最高峰。(延伸閱讀:面對親友的溫情攻勢?9個顧人怨問題回應法!

(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你常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對許多家族而言,過年就是各種比較的殘酷舞台,每被「關心」一次學歷、收入、婚姻、房子、車子,都是一種失落被放大強調的難堪。很多人想到接連幾天都要面對這種殘酷的對待,甚至會出現失眠、缺乏食欲、緊張焦慮、情緒低落等症狀(我將這樣的現象稱為「春節返鄉恐懼症」)。(延伸閱讀:無論比贏比輸都「假的!」

其實,當想像與現實有所落差時,失落的產生本來就是正常的現象。重點是,我們可以如何與這個失落相處,才不會因為失落而這麼不舒服?或者,如何減少失落的頻率與強度?

對多數人而言,設定目標後努力達成似乎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彷彿設定愈多目標,代表自己愈積極;達成的目標愈多,意味著自己愈有成就。但你是否思考過,這些自己努力去達成的目標,是自己想要的,還是來自父母、伴侶的想要?是社會的期待,還是誰的期待?

如果你的付出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那犧牲寶貴的時間、拚了命地去追尋,究竟是為了什麼?如果無法覺察「現實我」的樣貌,不清楚「理想我」究竟從何建構而來,那麼,在這些財富與成就的背後,可能暗藏許多空虛;也可能在生命中經常因缺乏意義感而感到失落。

活在這世界上,必然得與這世界的遊戲規則有所妥協。在社會主流價值與期待之下符合某些標準,的確可以擁有更多生存的資源、更好的生活品質,或者得到更多的價值與成就感。

但在這套規則之外,你是否也能辨識自己的本質是什麼?

不管我們現在過的生活、做的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歡的,若能了解自己的能力與特質、建立自己的興趣,並漸漸了解自己生命的意義,就不會這麼容易被他人的期待和比較影響,因為我們已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以及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為什麼他/她跟我想的不一樣?

失落不只是發生在個人的內在世界,它也經常在關係中對彼此互動造成莫大的影響。

有句高居分手三大原因、歷久彌新的名言:「因為相愛在一起,因為了解而分開。」很多人深信,關係之所以會變質,是因為彼此的態度或價值觀不同、生活方式迥異。

這些差異會帶來許多摩擦與衝突,每天互看對方不順眼,到最後當然會分手——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我認為這樣的說法還不夠細緻。

差異的確會造成彼此的衝突,但是真正讓關係開始變化的癥結點,其實還是失落的感受

關係中的失落,經常是因為認知到「彼此之間有所差異」,知道對方真正的樣貌並非全然如我們一開始的想像(原來對方也有自私的一面,有害怕的東西,會貪小便宜或無緣無故生氣等),這些發現都會讓我們感覺對方不如我們原先所期待。

(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真正讓關係開始變化的癥結點,其實是失落的感受。(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有位藝人在電視節目中分享自己的婚姻生活時,打趣地形容關係的演變是「遠看像朵花,近看我的媽!」意思是起初的陌生讓人產生許多美好的遐想,拉近了距離後,卻逐漸發現這個美好不過是一幅虛幻的假象。

在關係的初期,我們經常會把自己的想像套用在對方身上,將對方理想化,認為對方就是我們心中所期待的那般充滿優點、完美無瑕。而這種猶如柔焦唯美的樣貌,當然是我們根據自己的想像所編織出來的,而且可能相當主觀且偏離現實。

我那位好友的嘆氣,嘆的不僅是自己不若自己的期待,也嘆對方不如自己所想。之所以有這股失落,正是因為我們經常活在想像的世界中,而不是現實的當下。想像的世界就泡泡一樣,雖然夢幻但也極端脆弱,一旦破裂了,我們就會從幻想中重重摔落。

容許異己,接納差異

很少有人聲稱自己完全了解生命的意義,因為那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任務。但是,只要能理解每個人都是特別的,都有屬於自己的個別性,就能減少在關係中把自己的想像套在對方身上,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來規範對方,或要求對方滿足我們的期待與需求。

我們與他人當朋友或談戀愛,真正的對象是對方這個獨一無二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幻想。如果在你眼中,與你不同的都是差異,那麼在他人眼中,你也只是其中一個差異。

人們對於差異總是先感到害怕,且為了保護自己,可能透過攻擊、消滅或逃離差異來讓自己感到安全。然而,世界上的每個人都不同,所以差異的存在也是必然的。人們會因為不同的特質而激盪出不同的火花;會找到與自己契合的人,也會有看不順眼的死對頭;會遭遇無法理解的人,也可能遇到無話不談的心靈伴侶。

每一個差異都是生命中美好的遇見,都有特別的意義。若能如是欣賞生命,就不至於經常在生活中對自己或者對關係感到失落。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差異,你會發現,世界因為這些差異而變得更多樣、更美好。

情緒覺察

1、當現實與期待有所落差時,失落的出現本來就是正常的現象。重點是,這些期待究竟是你真正想要的?還是別人給予的期許?

2、活在「唯有達到某些標準才叫有價值」的世界裡,會過得相當辛苦。因為即便費盡心力達到了某些成就,生活中還有千千萬萬個成就等著你去達成。

3.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生命意義和生活目標,無須透過比較來建立自己的價值,也無須在比較當中感到失落。

作者介紹|胡展誥

出生屏東沿海小漁村,從小就喜歡聽故事、騎車到處亂晃。因為喜歡旅行、熱愛這塊土地,所以立志將工作的足跡遍及台灣每一個鄉鎮。

畢業於中正大學社福系、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現為新竹市學諮中心心理師、杜華心苑兼任心理師、永齡基金會希望小學委員、家扶中心合作心理師、風傳媒專欄作家。工作之餘熱衷演講與寫作,著有《遇見,生命最真實的力量-一個諮商心理師的修練筆記》(聯經出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
責任編輯/蔡昀暻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展誥心理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