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男生老愛生氣、憤怒?心理師:當脆弱不被允許久了,他也忘了自己是有血有淚的

2017-07-11 05:20

? 人氣

為了在不容許表達真實情緒的環境裡生活,人們只好假裝自己感受不到任何情緒,時間一久,卻真的忘了自己是有血有淚的生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男人不許哭?

分享一個關於我父親的故事。

我們家一直以來都是「吃飯配電視」: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孩子們嘰哩呱啦聊學校的生活,爸媽則聊聊菜市場的八卦。媽媽在廚房煮菜的時候,總會有人先在客廳的餐桌上鋪好報紙,接著打開電視、轉到大家最喜歡的節目,然後就定位,等待媽媽上菜。這樣的分工也算是我們家的默契之一。

記得是念高中的時候,我開始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

好幾次當電視裡的節目演到感人的橋段,父親就會默默地放下碗筷,起身離座,然後走到外面去。我總是很納悶:看了這麼久,終於等到精彩的部分,幹麼不看呢?明明盤子裡還有他最愛的滷虱目魚頭,為什麼不吃完呢?

問過父親幾次,他都說是去處理還沒做完的工作,或是「吃得差不多,出去散散步。」但是,那碗飯明明才吃到一半而已,真的有這麼多工作要做嗎?這困惑一直擱在我心上。

直到某年清明節到納骨塔掃墓,祭拜結束後,父親叫我們先下樓休息。我走到一半才發現有東西遺留在上面,又折返回去拿。快走到阿公的塔位時,我看到父親獨自站在阿公的照片前,雙手拿著香,小聲地說話,臉上還掛著眼淚。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男生就不該掉眼淚?(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從小到大,我幾乎沒有看過父親掉淚,我想,父親應該是不想讓我們看到他掉眼淚的樣子,所以叫我們先離開。

那一刻,我才終於理解:對於這個白手起家的男人而言,在創業、養家的過程中,他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毅力,才能面對龐大的壓力與困境。再怎麼辛苦,他都必須撐住,這樣妻子、小孩才能有所依靠。

所以,他不允許自己脆弱,但是時間久了,卻慢慢忘了自己原來也會脆弱,忘了自己也有權利脆弱。

當脆弱不被允許

哭泣,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裡對男性無疑是一種丟臉、懦弱,難登大雅之堂的行為。而其背後所傳達出來的真正意涵是:男人不能脆弱。

類似的價值觀從小就如陰魂般無所不在地圍繞著我們:「跌倒不許哭,愛哭羞羞臉。」「男孩子不可以哭,打回去就對了。」「哭什麼?打起精神,撐過去就是一條好漢!」「別哭,這一家子都靠你。你要是軟弱了,妻小怎麼辦?」

像這樣,許許多多的聲音如同反覆播放的魔咒,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放出相對應的句子。

不論這些句子如何變化,它們都有共同的主旨:「一個男性應該要堅強,不該脆弱。

但是,人本來就是充滿各種情緒的動物,即使我們再怎麼努力恪守文化施加在我們身上的期待,遇到難以承受的事情時,我們依舊會感受到與脆弱有關的情緒。感受到情緒,卻不被允許如實表達出來,怎麼辦?

最終我們選擇的方法,就是欺騙自己。

在我們的文化氛圍裡,比起脆弱,男性更被鼓勵要不畏困境、勇往直前——可以憤怒、可以攻擊,甚至可以傷痕累累,但就是不能脆弱與退縮。

既然心裡的鬱悶不能大聲說出來,那麼,要麼借酒澆愁,要麼乾脆用這個文化唯一允許的方式——生氣,來表達內心所有的不愉快。

為什麼如實表達情緒很重要?

在面對各種情緒時,如果我們缺乏辨識能力而只用某一種情緒去表達,久而久之,我們就離自己的真實情緒愈來愈遠,並漸漸喪失表達其他情緒的功能。

這會有什麼可怕的後果呢?

情緒難以撥雲見日

總是用生氣來代替其他情緒,慢慢地,我們會愈來愈難感受自己當下到底有哪些情緒;無法感受到自己真實的情緒,就很難表現出適當的行為。

例如,明明很擔心晚歸的家人、明明是心急如焚地幫孩子送准考證到考場、明明是心疼孩子被欺負,但是這些出於「愛」的擔心,最後卻一概以怒罵的方式來表達,不僅使對方感覺很受傷,自己也為此後悔、自責不已。

喪失表達其他情緒的能力

情緒表達是一種能力。既然是能力,就得透過練習才能愈來愈熟練。

如果我們沒有覺察自己的情緒而一概以憤怒來表達,到最後,我們真的就只剩下生氣的能力了。

(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你還有情緒表達的能力嗎?(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增加與他人的誤會與衝突

習慣用生氣來表達所有不愉快的情緒,別人其實無法理解我們的狀態,對方可能會因為我們的生氣而產生誤解,造成彼此有更多無謂的衝突。

也許我們原本是想為自己做點解釋,或與對方好好溝通,卻因為不習慣自己的緊張而自動以生氣表現,最後就因此弄巧成拙。

不可輕忽的社會期待

事實上,不只男性,女性也很辛苦。因為我們不僅剝奪男生脆弱的本能,也同時否定了女性生氣的權利。

稍微注意一下,會發現我們的文化比較傾向女性以難過、脆弱的方式來表達憤怒。如果女性生氣,就會被貼上「潑婦」、「不溫馴」等負向標籤。這樣的期待顯然不合理,因為女性並不如文化所期待的那般脆弱,她們也會有生氣與不滿,如此不合理的期待使得女性只能壓抑自己的憤怒,轉而認為自己無力改變事情,也不能為自己爭取需求。

這些現象,其實都是文化的價值與期待在影響我們的情緒表達方式,進而扭曲我們對自己的認識,甚至不自覺地否認或壓抑自己的情緒與需求,使我們離真正的自己愈來愈遙遠。

文化的力量當然不容小覷。雖然近幾年有許多性別刻板的概念已在許多人的努力下,漸漸有所翻轉與提升,但整個環境要達到性別平等與客觀的目標,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還是有必要時時去覺察:主流文化夾帶的價值觀對我們造成了哪些影響?

愈能辨識外在環境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探索自己內在的哪些想法與文化相符或衝突,就愈能夠覺察每個行為的背後,究竟是源於我們自己主動想去做,抑或是來自文化的逼迫。當我們愈能清楚自己的所思所為,也就愈能減少被莫名的情緒影響的機會。

情緒覺察

1、社會文化會規範我們的情緒應該如何表達才是「正確」的,但這卻可能讓我們遠離自己,選擇用壓抑或批評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情緒。

2、當我們習慣只用生氣來表達其他情緒,久了就會喪失表達其他情緒的能力,不但造成人際互動中的衝突與誤會,也讓其他真正的情緒沒有機會被看見。

3、情緒表達的權利當然不該因性別而有所差異,既然男性可以表達脆弱與難過,女性當然也可以表達憤怒與不滿。唯有放鬆地表達各種情緒,才能讓身心更健康。

作者介紹|胡展誥

出生屏東沿海小漁村,從小就喜歡聽故事、騎車到處亂晃。因為喜歡旅行、熱愛這塊土地,所以立志將工作的足跡遍及台灣每一個鄉鎮。

畢業於中正大學社福系、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現為新竹市學諮中心心理師、杜華心苑兼任心理師、永齡基金會希望小學委員、家扶中心合作心理師、風傳媒專欄作家。工作之餘熱衷演講與寫作,著有《遇見,生命最真實的力量-一個諮商心理師的修練筆記》(聯經出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
責任編輯/蔡昀暻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展誥心理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