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東漢每任皇后幾乎都沒生孩子?揭皇室婚姻「無法恩愛」的悲慘內幕

2020-08-13 18:39

? 人氣

為何東漢的皇后幾乎沒有生育?(示意圖/IMDb)

為何東漢的皇后幾乎沒有生育?(示意圖/IMDb)

皇后的角色與作用,讓我們看見西漢和東漢在政治上的根本差異。西漢的實質統治者是劉家,雖然前有呂后、後有幾位太后或太皇太后掌權,但那是一時的變化,絕非制度性的安排。東漢的情況就不再是這樣,雖然都是「漢」,東漢的實質統治結構已變成了大姓共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皇帝仍姓劉,但從光武帝開始,劉姓皇帝必須確保幾個大姓的支持、合作,才能坐穩皇帝位子,因而有了種種固定的機制,以聯繫、團結大姓勢力。在這過程中,皇后就從皇帝的妻子,轉型成為劉姓與其他大姓間權力共享的機制。

幾個大姓藉由決定皇后角色、支配皇后,來確保自身的權力與地位。撇除光武帝的開國功臣和東漢末年大亂時,東漢一共立過七位大將軍,就是朝廷破格提拔、最有權力的人,其權力足以和皇帝分庭抗禮。前面提到出過兩位皇后的竇家和梁家各有兩位大將軍,鄧家有一位、何家有一位,還有一位出自耿家。這絕不是偶然,也不能以單純的「外戚」勢力來解釋。

應該這樣說,西漢的外戚真的是外戚,他們因為嫁入宮中的女兒受皇帝寵愛而成為皇后,所以取得了介入政治的權力管道。東漢的外戚則是在成為外戚之前,已經先具備了和劉姓共治的大姓身分,沒有這種身分不可能成為外戚,也就是說,皇帝沒有在這些大姓成員以外選擇皇后的自由。皇后是既有的共治關係制度化的手段,誰家女兒當上皇后,誰家的男人就能夠理所當然以外戚身分,或以大將軍的地位直接參與統治。

劉家仍然據有最大的、最核心的權力,這些大姓中任何一家都不足以和劉家相比,但劉家皇帝必須在大姓共同形成的結構中行使其權力,這個結構高於、強於任何一位劉家皇帝的主觀意志。光武帝的重要貢獻,就在於運用人際技巧,組構了這樣一個新的政治體系,快速地平息了大姓之間的矛盾,避免新的朝代成立之初各方勢力持續衝突打殺的局面。

從此,東漢的皇后變成了公共性、政治性的角色,主要的作用不是為皇帝生小孩。皇帝私下喜歡哪個女人、對哪個女人有較高的欲望,和選擇誰當皇后不是一回事,兩者是分開的。這或許就是東漢皇后生育率奇低的關鍵原因。

因為大部分皇后都沒有生育,但皇帝生前就要立太子,尤其是皇帝死後要立新的皇帝,因而皇后、皇太后就成為關鍵角色。一般而言,皇后會選和自己有特殊親近關係的嬪妃所生的小孩當皇帝。不過也有更特殊、更極端的情況,例如章帝之後的和帝、殤帝(西元一○五年─一○六年在位)、安帝(西元一○六年─一二五年在位),出現了一連串的繼位問題。然而不論情況如何,不管哪位皇太后掌權,最終畢竟都還是從劉氏的宗室子弟中尋找皇帝人選,不可能由其他大姓取而代之。

在共治體系中,大家對劉姓的地位有高度共識,大姓之間的權力鬥爭,也始終以劉家人當皇帝為前提。不過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東漢皇帝,不可能有太好的訓練與準備,真正上臺後也就不能發揮強力的統治作用,只能保住分治的象徵性地位,也就是說,主要是維持大姓之間的權力平衡。這個共治關係中不能沒有劉家,不能沒有劉家的皇帝,大家的共識是皇帝位子留給劉家,其他人去爭取皇帝以外的權力。而劉家皇帝當然可以有所偏愛,拉這個、打那個,所以竇家倒過、梁家倒過,但劉家一直都在。

大姓的此消彼長,都還是看皇帝的態度,不過也取決於皇帝在位的時間長短和年紀大小。皇帝一死,皇后就升為皇太后,有了選擇下一任皇帝的權力。西漢有皇太后,東漢也有皇太后,但她們在政治上的作用大不相同。東漢的皇后幾乎必定出自大姓,背後本來就有家族的巨大力量,皇后、皇太后的外戚,不過就是將既有的家族力量在帝國政治中建制化而已。

西漢的皇帝可以預先排除外戚的因素,就像武帝臨終前所做的;東漢的皇帝就不可能排除外戚了,因為他們的皇帝位子根本就是夾在外戚之間的。

作者介紹|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份子的形象與標竿。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出版《不一樣的中國史5:從清議到清談,門第至上的時代──東漢、魏晉》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