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台中人,不可不知台中歷史!一條灌溉200年圳水,道出豐原數不盡的故事

2017-07-09 07:00

? 人氣

林姓族人在鐮仔坑經營菸草事業有成,其中以林慶連、林慶通昆仲最具代表性。鐮村進出豐原要跨越旱溪,每逢暴雨氾濫常造成居民進出不便,兩昆仲於1929年再集眾資完成另一座跨越旱溪的金谿橋,並立橋碑「思源碑」一座,現已列為市定古物。先民先賢為解決民生疾苦,以造橋鋪路流芳後世,值得後人感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東汴幹線經圓環東路附近有一座水景橋,由鐮仔坑林姓族人獻金建造。(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過了圓環東路,沿著田心路二段南行,還有一座小巧玲瓏的田心公園,東汴圳水轟轟隆隆往南向四張犁、北屯奔流而去,水圳的故事當然還沒有結束,「四張犁萬生反」(注:台灣清領時期三大民變之一的戴潮春事件)就敗在這條圳路上。漫步水圳間,除了美麗的河岸景觀,其實歷史一直書寫在圳水上。

穿越時空的「豐原媽」

十九世紀是豐原經濟文化起飛的年代,從慈濟宮媽祖廟可以見證地方發展的過程。據載,1777年有一位僧人由唐山帶著觀音菩薩香火立「觀音亭」奉祀,一旁配祀「媽祖」香火。隨著移民日眾,廟埕漸成小市,1801年以後,慈濟宮媽祖廟取代觀音亭而為世人所熟知。廟宇不只是拜神祈福的所在,從沿革可知,早在十九世紀初,豐原就已是台中盆地重要聚落之一。

慈濟宮除了是豐原人的信仰中心,也是一座藝術殿堂,這些全仰仗日治期間(1911~1925年)負責修繕的總理張麗俊之用心。張麗俊(1868~1941年)晚號水竹居主人,是張達朝(張達京長兄)後裔,具深厚漢學素養,書法雕刻蒼勁有力,廟裡碑記聯對均出其手。當時他延攬一流匠師,包括交趾剪黏司傅廖伍(祖籍泉州安溪,後定居豐原,曾於1908年參與北港朝天宮改建泥塑工程)、彩繪作者劉沛(1884~1972年,出生本地石岡,祖籍潮州饒平,許多豪門大宅彩繪均由他完成)、石雕司傅辛阿救(1886~1928年,祖籍泉州惠安,1919年應王益順之邀來台參與艋舺龍山寺修繕而聞名)。這些先輩的作品現仍完好保存於廟殿角落,近年廟方積極推廣社會文化福利活動,成立導覽志工隊,接受團體預約解說服務。

除了建築特色,「豐原媽」的二十載建醮慶典也很值得一提。慈濟宮在日治時期修繕至1925年底始成,戰後(1945年)適值修繕完工(1925年)二十年,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仍依例舉辦三獻醮儀式,傳為轟動當時的盛事。只是好景不常,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廟埕廣場一度為國軍眷屬占用,設攤營生,環境日漸頹圯,地方人士再興修繕之議,歷時兩年於1965年竣工,適逢建醮又逾二十載,廟方再次舉行祈安三獻祭典,由每戶每丁出資4元協辦,報載當日全市花費千萬餘元。2004年年底,慈濟宮以二十年醮期為傳統,再次舉行三獻醮儀式,全豐原禁屠齋戒三日。雖歷經了數百年,地方信仰依舊虔誠如昔。

(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戰後慈濟宮修繕,在東側規劃攤販集中區,造就了廟東夜市人潮,鼎沸至今。(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戰後修繕將廟宇東側規劃為攤販集中區,於是造就了廟東夜市人潮,鼎沸至今。從排骨酥麵、三角圓到肉圓都是饕客的最愛;中正路上各式糕餅、鹹蛋糕是在地最佳伴手禮。豐原一直是台中地區糕餅業的原鄉,這要從日治時代說起,神岡大夫第(社口林宅)主人林振芳(1832~1905年)嗜好甜食,常以漢餅招待往來賓客,1891年林家子孫在社口開設「崑派商店」製售雜貨與糕餅,1894年林家總鋪師林犁自立門戶創「犁記餅店」,至今仍為大眾喜愛。

帶路達人│蔡金鼎

台中知名文史工作者,父母是傳統市場的魚販,豬肉攤是童年睡午覺的床板。學術研究領域是文化資產與社會學,鍾情於社會邊緣議題,例如孝女白琴、原民(來台)老兵、傳統市場、檳榔產業、(非媽祖)民間信仰等,都是其關心的議題。

文/蔡金鼎 攝影/澄攝影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台中好生活(原文標題:漫步圳水間 印象葫蘆墩水岸之旅)

責任編輯/謝孟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