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富王永慶的發家之路:16歲在米業重鎮開店,他是如何殺出重圍奠定商業帝國的基礎?

2020-08-23 08:00

? 人氣

王永慶的成功,竟是從小小的「米粒」開始。(取自維基百科)

王永慶的成功,竟是從小小的「米粒」開始。(取自維基百科)

臺灣首富王永慶有「經營之神」和「塑膠大王」之稱,他白手起家,卻能將臺灣塑膠集團推到世界化工業的前五十名,締造了一個馳騁國際石化界的傳奇,而他的成功,竟是從小小的米粒開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王永慶早年因家裡貧困讀不起書,十五歲就去米店當起了長工。聰明的他除了完成送米的本職工作以外,處處留心老闆經營米店的訣竅,學習做生意的本領,並在十六歲時,從老家到嘉義開了一家米店。那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三十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兩百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裡承租一個很小的店面。他的米店最年輕,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沒有任何競爭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裡,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剛開始,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推銷,一天下來,不僅非常累,效果也不太好。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可是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決定從每一粒米上打開突破口。那時候的臺灣,農民還需要手工作業,由於稻穀收割與加工技術原始,很多小石頭之類的事物很容易摻雜在米裡,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和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一點一點地將摻雜在米裡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揀選出來,然後再賣。一時間,小鎮上的主婦都說,王永慶賣的米品質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的生意日漸興隆。

王永慶並沒有就此滿足他還要在米上下大工夫。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就大大的不便,而年輕人又無暇顧及家務,買米的顧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主動送米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同樣大受歡迎。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專案等於是一項創舉

王永慶送米,並非送到顧客家門口了事,還要將米倒進米缸裡。如果米缸裡還有陳米,他就將陳米倒出來,把米缸擦乾淨,再把新米倒進去,然後將陳米放回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回頭客。

如果送米給新顧客,王永慶就會細心地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明家裡有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顧客家裡。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裡,有一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的生意更加興隆。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累積和客戶累積,王永慶便開設了碾米廠,在最繁華熱鬧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做店面,裡面做碾米廠。

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後來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

一九八八年,美國權威雜誌《富比士》報導,在全世界擁有十億美元以上資產的富豪中,王永慶以四十億美元居第十六位!從不名一文的窮小子到億萬富豪,從不識「塑膠」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膠博士、「世界塑膠大王」,王永慶用一粒米,成就了自己輝煌的一生。

王永慶的成功說明,不要以為成功就非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把一粒米這樣細小的工作做好,同樣也是一種創造。

我們再來看一個從細微處成功的例子。

胡振遠是一位普通農民。他受朋友邀請前往韓國旅遊。赴韓國前,朋友們紛紛要他帶點韓國泡菜回來。

可是到了韓國,他買好泡菜後卻在回旅店的路上遇到了麻煩。他拎著三十多公斤的四大袋泡菜,走著走著,雙手很快就被勒得血紅,感覺火辣辣地痛,於是便在路上順手折下了一段松樹枝,用其作提手。誰知,韓國員警認為他損壞樹木,以破壞韓國生態環境為由,罰了他五十美元!

這件事使他覺得既划不來,又丟臉。事後,他總想從韓國人那裡挽回面子,可是該怎麼挽回呢?這時,他突然想到自己在韓國超市購物時,常常看見顧客提著購物袋都出現勒手的現象,心想如果自己能發明一種方便人們提拿物品的工具,不是既能解決人們購物後的煩惱,又能讓韓國人不小看自己,還能賺他們的錢嗎?

一些朋友獲悉他的想法後,紛紛對他的設想表示懷疑。對他做這樣一個毫不起眼的東西表示不屑。面對人們的質疑和鄙視,胡振遠一直沒有動搖信心,他堅信有市場的東西肯定就能成為商品,就能賺錢!

從韓國旅遊後,胡振遠便開始琢磨,並將這個想法設計了出來。

接下來,便要選擇製造材料了。第一次製作時,他採用了鐵質材料,但做出一個樣品後,他拿在手上感覺很笨重,攜帶不方便,而且鐵質材料在冬天還會隨著氣溫變低而發冷,讓使用者握著有冰涼的感覺。於是,他又轉而做了個塑膠提手,結果發現塑膠提手承重力不夠!以後他又試過用木質材料做提手,可強度還是不夠,而且不利於環保結果,他努力了好長一段時間,也沒有找到合適的製作材料。

經過兩個月執著尋找,胡振遠最終決定使用聚丙乙烯作為提手的材料。第一個樣品製作出來後,胡振遠發現小提手的質地較軟,便請工程師再設計第二套模具。結果,這次又發現提手的承重力不夠,在提手兩邊掛上六塊磚頭,拎著沒問題,但一抖動就斷裂了,進行了幾次破壞性實驗後,他開始研究在聚丙乙烯材質不改變的前提下,如何使小提手擁有更大的負重量。透過利用鋼管比鋼筋承重力大的原理改良,把橫杆部分由實心改為空心,這一次生產出來的樣品終於令他滿意了。

實驗完畢,胡振遠試著生產了一批小提手,並將樣品送給鄰居試用,獲得良好反響,證實了胡振遠的預見。他不再擔心提手不能變成商品,更不用擔心沒有市場了。

當胡振遠設計的第一批小型提手生產出來,他決定首先向韓國銷售。胡振遠查閱了大量資料後得出結論:韓國人十分注重商品包裝,目前自己製作的提手外形顏色過於樸素,顯然不符合韓國人的消費心理。據此,他將小提手的顏色改變成了各種鮮豔的顏色,並按照國際化標準規範精緻包裝。

這些準備工作籌備完畢之後,他又經過一番苦心尋找,終於透過一個仲介公司,找到了一家專做韓國貿易的公司。誰知,人家對他的小提手根本不感興趣,說:「這個東西太小,利潤微薄,即使進入韓國市場,也不會引起人們的興趣,你還是別浪費錢財了!」但胡振遠偏偏不願放棄,他說:「我在韓國被罰是丟中國人的臉,這個面子我一定要挽回來!」在他極力地說服下,這家公司終於被他的執著感動,答應推廣小提手到韓國,但所有費用由胡振遠承擔。

胡振遠心一橫,答應了貿易公司的要求。很快,該公司就將小提手銷往韓國的相關公司。令天津公司意外的是,這個毫不起眼的東西登陸韓國後,經過現場推廣和演示,一個星期以後就接到了韓國一家大型超市的傳真訂單,以每支提手0.25美元的離岸價格,一次訂購一百二十萬支小提手,並要求一週內出貨!首次交易,胡振遠就打了一次漂亮的仗,不僅實現了他的創業初衷,還順利地賺到了韓國人的錢,也終於挽回了顏面。

現在,胡振遠的小提手每年生產量都達到幾百萬隻,而這個數量還遠遠供不應求。僅僅三年,一個不起眼的小提手就讓胡振遠改變了命運。

胡振遠靈光一閃,用一個能滿足人們需要的「小東西」,為自己創造了成功的機會,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其實改變命運的機會,往往就蘊藏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例如筷子是為吃飯發明,鞋子是為了走路製造,杯子是為了喝水生產。那些生活中的需求,正是一種成功的契機,只要你能從細微處努力,把握人們的需求,就可以成就自己,迎來成功與財富,進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就是王永慶和胡振遠帶給我們的成功啟示。

作者介紹|金暢

金暢,專職作者,著有《質感人生手帳:即使跌倒,也要落落大方,成功也可以很優雅》。

本文部分內容取材自清文華泉《質感人生手帳:即使跌倒,也要落落大方,成功也可以很優雅
責任編輯/柯翎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