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手握大量資本,日耳曼人不要輸!希特勒戰時的宣傳,讓德國人至今都熱愛存錢

2020-08-07 16:44

? 人氣

希特勒(Adolf Hitler)掌權時期大力宣導「節儉是一種愛國責任」,並宣稱猶太人手握大量資本,要德國人不要輸。(AP)

希特勒(Adolf Hitler)掌權時期大力宣導「節儉是一種愛國責任」,並宣稱猶太人手握大量資本,要德國人不要輸。(AP)

常有人說:「理財就是理生活。」如何將所持資產靈活運用以達最佳效益,是許多人一生的課題。對此,德國人有自己的一套理財方式。在這個人均普遍富裕、生活水平在世界上也可稱上流的歐洲大國裡,金融投資市場卻可說是異常冷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2018年德國聯邦銀行統計數據顯示,儘管面臨負利率時代,德國人仍將高達41%的個人資產存在銀行裡,其餘36%拿來買保險及養老基金,而用作股票買賣的僅有6%。德國人不愛投資、只獨愛存錢的習慣究竟從何而來?

德國人均儲蓄率雖不及三成(台灣為36%),但資產中高達八成都被他們留在手邊,德國股民人數僅占總人口的7%;相較之下,台灣人預期將可支配所得再拿來投資的比例則高達45%,用作存錢比例僅有11%。

由啟蒙運動引導 儲蓄在德國成為全國性運動

存錢在德國向來被視為美德,而這個既定印象產生的歷史可溯源至18世紀中葉。當時歐洲人口大量增加,受到啟蒙運動影響,資產階級開始重視整潔、秩序、守時和節儉等觀念。為使人們成為負責任及有道德感的公民,儲蓄銀行紛紛成立,一開始只是藉此替貧民服務,幫助他們擺脫困境及訂定長遠的儲蓄計劃;而後銀行開始走訪學校,希望能讓孩童儘早習慣儲蓄這件事。漸漸地,儲蓄演變成全民新潮流,地方上的存款戶口數量急遽增加,截至19世紀末,全德國已有四分一人口開立了儲蓄帳戶。

節儉被政治化「愛國責任」 最後甚至內化成民族性格

然而這樣的單純並沒有持續太久。儲蓄很快地被政治化,德國政府開始意識到儲蓄銀行能為國家帶來多少好處。它不僅能避免人民陷入貧困,也可為國家基礎建設提供資金。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政府除了在戰時鼓勵人們購買戰爭債券來協助國家,戰後更鼓吹國人繼續買債券,以幫助國家重建。

不僅如此,在希特勒掌權時期更大力宣導「節儉是一種愛國責任」,並宣稱猶太人手握大量資本,要德國人不要輸。憑藉這樣似半哄半騙又似威脅利誘的宣傳,德國在此時期的存款數字激增。僅管在一、二戰後,人民的存款相繼因被挪為戰用而蒸發,他們卻已改不了這根深蒂固的習慣

政府和銀行聯手吹捧「存錢不僅是為了共同的未來做準備,更是為了國家付出」的這種大無畏精神,讓共同走過艱困戰後時期的德國人民深切感受到儲蓄的重要性。

為什麼存錢 ? 我的父母和祖父都是這麼做的

時至今日,德國人民對於每月把工資的一部分留存起來,大都覺得理所當然。他們認為,若沒有上一代在二戰後省吃儉用、不斷地存錢,就沒有後一代現在富足的生活。他們非常講究投資的安全性,在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和貨幣動蕩,德國人對風險較高的投資方式已心存芥蒂。因此,儘管儲蓄利息很低,他們對存錢的熱情依然很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