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業|違逆市場邏輯的精品企業:他們賣的不僅是產品,是風雅的階級入場券

2020-08-06 10:48

? 人氣

在法國精品集團的眼中,切分市場的方式與其說是傳統上的「開發中國家(Developing)」與「已開發國家(Developed)」市場,不如說是以「物質主義(Materialism)」與「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劃分更為合適。也因為每一個市場的價值取向已有劇烈的差距,如何用一個對的故事包裝以及對的社會需求進行行銷操作,就成為了精品集團的行動基礎。一個大 Logo 也許不是歐洲的美學,但若這是中國社會彰顯自我身份的方式,那此時精品集團就將服膺於如此的社會價值,微調產品分配。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滿足精品最核心的「炫耀性」與「排他性」訴求,達到該社會的分層效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也因為精品背後代表的社會含義如此巨大,不管是哪種精品集團的產品,價格都必然與成本脫鉤。精品的「昂貴」,也是另外一種量化社會階層的方式,他可能代表富有,可能代表權力,可能代表選擇權,唯有這些特殊的消費者,才有這種悠然自得與不眨眼的餘裕。有句話說得好,在精品的世界中,價格不是衡量價值的方式,而是創造價值的方式。(Price is not the measure of value; price creates value.)這才是精品產品的定價之所以對於一般消費品而言望塵莫及的根本原因。

精品背後的城市文化想像

羅浮宮金字塔,攝於 2019 年九月。(圖/取自方格子)
羅浮宮金字塔,攝於 2019 年九月。(圖/取自方格子)

然而,精品集團當然不僅止步於此。在 Pre-COVID 時代,大量觀光人潮之所以灌進巴黎,也是因為市場的明眼人理解,對於這些法商而言,最好的產品與美學都留給了自己。當消費者跳離區域市場,進到國際市場時,「我能夠在法國巴黎買個 Chanel 包。」就成為了除了購買產品之外,愉悅的階級心理投射。而精品集團之所以能夠形塑這樣的文化想像,除了法商花費巨額資金大量進行廣告投放(時尚大片)與商業展演(時裝周)之外,最重要的在於,這些法商品牌得以仰賴巴黎極高的歷史資本,推波助瀾這個特殊的文化想像。

巴黎的城市風貌,有視覺性的記憶點:比如米白色與充滿雕紋的奧斯曼城市建築群;亦有歷史性的記憶點,比如羅浮宮、奧賽、大小皇宮等博物館群;有哲思的人物風景,比如在塞納河畔雙叟咖啡館暢談當代思想的西蒙波娃,都令巴黎有著層層疊疊的空間讓人放置想像。這樣的文化想像不僅巴黎有,世界上有許多城市都享有如此的盛名。如果代表巴黎的關鍵字是「優雅高貴」,米蘭即是「生活是甜蜜(dolce vita)」,倫敦是「貴族氣息」,紐約則是「現代都會風華」。當香奈兒的招牌附註了它是來自巴黎的品牌,它賣的就也不只是產品本身,而是一整套對於巴黎的想像與體驗。也因此,品牌就算被併購,也不可能貿然置換它在招牌上的發源地,因為一旦想像斷絕,產品背後的魔力消失,這產品是否在市場上還能有同樣的地位,集團可能沒有辦法承擔品牌跌落的風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