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水災有多危險?從明朝瘟疫紀錄揭露恐怖歷史教訓:水後疫氣大作,死亡率30%以上!

2020-08-05 17:02

? 人氣

嘉靖七年(1528),王守仁赴思恩府平定叛亂。當時「暑毒日甚,山溪水漲皆惡流臭穢,飲者皆成疫痢,本院因見各賊既已掃蕩,而我兵又多疾疫死亡,乃遂班師而出」;萬曆三十年(1602)十二月,大學士沈一貫等人向明神宗題請,說詔獄的監房不多,且監地也狹窄,今年的犯人積下數多更無容處,雜囂臭穢瘟疫流行,冬來寒氣異常,尤難存活,一牆之隔即是通衢,搶地呼天,驚遠震邇,靜夜之際尤不忍,王之翰、周應麟、陳奇可、吳應鴻等多人因此相繼死亡,請求明神宗趕緊發落眾犯,明神宗卻「不報」。由於監獄的衛生較差,明代後期的高攀龍曾在擬好未上的〈申嚴憲約責成州縣疏〉中建議,「輕犯罪人勿得輕送監鋪,致染瘟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人群或畜群過於密集者,而疏散人群可以減輕疫情。如洪武至宣德年間的虞謙,曾奉命督運大木,從潁州、陽武陸路拖曳後,從衛河運達北京。當時服役的軍士有萬餘人,正當「夏暑疫,役者多病」。虞謙說,這是因為人群聚集太密,應該把人群分散開;在迅速疏散士兵後,果然染疫者減少了;明代中期的夏言,在議論馬政時,曾建議由於「近日大雨時行、暑氣方溽、泥潦遍野、鬱蒸中人、群處則有疫厲之虞、露宿則有氓蚋之害」,主張夏季分散放牧,以避疾病。

萬曆七年(1579),欽差正使戶科左給事中蕭崇業、副使行人謝杰奉命敕封琉球國王尚永。二人曾記載:之前出海的船隻,之所以未發生疫情,主要就在於 「聞前使二舟,則艙闊人稀,可免疫痢之患」,而他們出使卻只有一條,「船艙止二十有四,除官府飲食器用所占,計三十人共處一艙;恐炎蒸抑鬱,則疫痢者多,雖盧醫弗能療矣,此二不善也。」後來天氣炎熱潮濕,「逾旬不至,天氣頗炎,船面雖可乘風,艙口亦多受濕;染疫痢者十之三四,竟不起者七人。」如果不是謝杰「於船面搭矮涼棚,使艙居者更番上坐以乘風」的方法來疏散人群,還會使得染疫者增多。當時出行的使船上,還特意配備一名叫何繼熙的醫生,目的就是 「備藥物、防疾疫」,明人謝肇淛曾比喻說,「竹太盛密,則宜芟之;不然,則開花而逾年盡死,亦猶人之瘟疫也。此餘所親見者。後閱 《避暑錄》,亦載此。凡遇其開花,急盡伐去,但留其根,至明春則復發矣。」

有罕見氣候異常者。弘治十四年 (1501)八月丙辰日,廣西融縣「昏刻一星,大如箕尾,長丈餘,自西南流西北方。河水陡紅濁如黃河,人民驚駭,且日炎如夏,夜寒如冬。疫瘴遍及廂鄉,甚至一家全無動爨者。」

有特殊的地理環境者,可能是地方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一種,如明初人蕭正,曾任貴州安莊衛知事,該衛所在一處叫作白水山的地方,設有一處兵堡。每年駐守該堡的士兵都因「染疾疫十七八」,甚至「醫莫能療」。蕭正設法將該堡遷 移,改築在沒有疾疫的地方,才避免了更多傷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