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放假,誰想要工作?每周要工作5天是誰決定的?

2017-06-29 16:21

? 人氣

每周工作五天、放假兩天,是誰決定的呢?(圖/郭丹穎製)

每周工作五天、放假兩天,是誰決定的呢?(圖/郭丹穎製)

當台灣正在為一例一休的議題討論得沸沸揚揚,你是否有思考過,除了我國之外,這個世界究竟在什麼時候開始,有了一周工作五天的習慣?其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周要工作五天?為什麼只有周休二日?尤其在周日晚上這個問題會特別強烈的佔據我的腦袋,彷彿有個充滿厭世的聲音在耳邊說:「明天是 Blue Monday 唷!還不快去睡嗎?」關於「五天工作制」的由來,最近加拿大專欄作家 Katrina Onstad 出版的新書《The Weekend Effect: The Life-Changing Benefits of Taking Time Off and Challenging the Cult of Overwork》給出了解答,原來一切都是拜汽車大亨:亨利·福特所賜。

「五天工作制」是怎麼來的?

在 19 世紀中期,人們尚未進入工廠時代,工人每周六要務農出糧、周日要上教堂做禮拜,所以休息時間就被工人很任性地挪到周一了!畢竟當時人們的單日薪資並不高,因此犧牲掉一日的收入 take a rest 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嘛(你就想像工作一小時只給你 50 塊,你蹺班還會有壓力、有顧忌嗎?)但一切就從亨利·福特這位汽車大亨開始改變。

為了增加產能,福特決定提高工廠的日薪,將原先 2.34 美元漲為 5 美元,整整多了一倍工資的誘惑讓這些工人開心到嫑嫑的!放假什麼的早就拋在腦後了;算盤打的精,1962 年福特開始引入「五天工作制」,雖然高薪資的承諾不變,但他限制每人每周只能工作 40 小時,這個神奇的數字其實是精心設計的,當工人每周強制要休息兩天時,他們多出來的閒暇時間就得靠消費,例如逛街、買車、享受美食打發掉。

消費意識就這樣默默地抬頭了,而當工人在假日把口袋裡的鈔票噴光,周一到周五又得乖乖回來工廠上崗,也就是說福特很聰明的打造了一個「收支兩平」的循環鏈,雖然工人的薪資比以往提高了一倍,但消費意願驟增反而使得工人更得賣力工作;就這樣持續到二次大戰結束後,經濟大蕭條時期「周休二日」與「五天工作制」日益穩固,1938 年羅斯福總統正式簽署《公平勞工標準法》,訂定「每周工作 5 天,每天工作 8 小時」全國適用,沿用至今台灣也採用了這套制度。

我們還需要「五天工作制」嗎?

看到這段資料才讓我明白,原來我們常常覺得:「錢怎麼賺都不夠花,假日怎麼這麼短?」一切都不是錯覺,是福特這位精明的商人,善用資本主義精心設計了這套將近百年的遊戲規則,讓許多受薪階級無法跳脫這個「循環」;但這就要回歸到本質去探討「五天工作制」的問題了,現在社會真的需要每周工作 40 小時嗎?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這本書中曾提一個有趣的觀點,作者克里斯·貝利提到現在的每日 8 小時適用在「工廠時代」是沒問題的,因為當時的工廠生產線非常簡單,工人每天要做的事非常固定,因此規定好大家每周要站多久,機器要開多少小時,這樣重複動作 8 小時廠長(老闆)就能計抓出準確的產量;但 21 世紀,許多的工作不像傳統生產線一樣毫無變化,工作的地點也不侷限在工廠內,透過手機、電腦、LINE,你的訊息量與工作量是瞬息萬變的,因此克里斯·貝利說:

「如果想要變得更有生產力,你該管理的就不僅是時間,要把精力、專注力的管理放在首要任務上」

換句話說,身處現代的我們如果持續用「工作時數」來衡量自己的生產力,會是相當曖昧且越來越難以衡量的。舉個例子:有些人早上 9:00 進公司跟喪屍一樣,都會說自己的腦袋「還沒開機」,而且有些人開機特別晚,吃個早餐、滑滑 FB,拖到 10:00 才進入工作狀態,那老闆在衡量一位員工有沒有生產力時,該把 9:00 - 10:00 這段時間的薪資給員工嗎?這就是「每日工作 8 小時」的盲點,因為每個人進入狀態的時間都不同。

所以這個世代設計了一項叫做「彈性工時」的貼心規則,為了因應不同業務與不同工作時段的問題,例如設計師、工程師、分析師,他們的任務與工作時間與一般人不同,因此可以彈性的調配原本的 8 小時工作時數,早上班就早下班;但理想的「彈性工時」往往與「責任制」綁在一起,真可謂愛恨相隨!

美其名是可以自由安排進出公司的時間,只要你能將自己的本份工作完成,但問題就來了⋯⋯有時候工作就跟福壽螺的卵一樣,永遠都消滅不完啊!於是我們可能又陷入了福特時代之後的另一個死循環:無盡工時。

當然這邊提到的例子,並不是說受薪階級都是天性懶惰、想要放假,這社會有非常多的人對自己的工作方式、產出品質要求極高的,甚至到了下班後還不願意離開公司;因此上述的觀點僅是不斷的傳遞一個訊息:也許「五天工作制」、「周休二日」並非適用現代社會的每個人了。

(圖/pixabay)
也許「五天工作制」、「周休二日」並非每個人、每種職業都適用。(圖/pixabay)

如果不仰賴工時,那我們該怎麼提升生產力?

克里斯·貝利透過一整年的親身試驗,提出對「固定工時」破局的方法,稱為「黃金時段」,每個人都要找出自己一天中工作狀態最好、最有生產力的時間。例如有些人跟我一樣早上萎靡不振,但 13:00 後精神啵棒!那就建議你在這時候給自己安排最有挑戰性、需高專注力的工作任務;而到了 16:00 後開始走神了,就應該在安排像回覆信件、整理資料這類的輕量工作,也就是說 13:00 - 16:00 就是他的「黃金時段」。

每個人的「黃金時段」都會不同,因此你可以透過每日紀錄自己的精神狀態,來慢慢抓出這個區間;每個小時用紙筆寫下自己「現在的精神分數」跟「自己正在做什麼事」(可以用 1~10 分來評斷自己現在有沒有精神)。

經過一整周、每日、每小時的評分你可以拉出一張時間表,明顯地看到自己的精神狀態起伏,進而找出自己的「黃金時段」曲線,你就能將每日的工作任務貼著這曲線段去執行,這樣即使你不得不在公司待滿 8 小時,對生產力的提升也會有所幫助。

不過實踐「黃金時段」時我發現還是有個問題,例如一個人的「黃金時段」假如是 11:00~14:00,但他所屬的公司有明確的打卡制度,中午午休時間就是 12:30~13:30,中間重疊到的部分就會因為用餐而打斷工作專注,這部分就必須靠前面提到的「彈性工時」來解決。

但我相信就長遠的發展來看,人們會慢慢意識到每周 40 小時的工作時數是必須調整、更需要賦予彈性的,「五天工作制」並不完全適用在這個年代的所有產業,我們工作的方式不再是靠勞力,反而要消耗大量的腦力,而大腦的活躍可是全年無休的!

但在制度尚未改善前,我們能做的或許就如同克里斯·貝利所建議的一樣,先調整自己、找到自己最適合的工作模式與時間,培養「自制力」與「適應力」,相信未來遭遇任何變革,你都不會被輕易淘汰!

作者/林子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Hahow好學校,原標題:要是能放假,誰想要工作!一週要工作五天的真正原因是?

責任編輯/郭丹穎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opinion@stormmediagroup.com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