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許多名校畢業的學生,出社會後容易變成工作狂?史丹佛心理學家這樣分析…

2017-07-14 05:20

? 人氣

工作上永遠有你可以積極參與的事務,好讓自己更上層樓:你可以只負責一項計畫或承擔一個責任,或是,你也可以多押注一項附加投資,增加贏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職場上永遠都有加班時間比你長的同事,讓你反思自己能夠、而且也應該做得更多。所以你馬不停蹄、戮力以赴、超越目標,不斷跟你野心勃勃的代辦事項清單玩著追趕進度的遊戲。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你犧牲了當下,在生活中「缺席」了。你捨棄個人的快樂,忍受負面的感覺與龐大的壓力,因為你相信,最後的結果會是值得的,一切將會苦盡甘來。

你陷入得不斷達陣的強迫狀態中,一心只想為自己的履歷表添油加料,在你的扁帽別上一根又一根羽毛。當你還未完成一項任務,心思就已經飛奔到下一個工作上。

甚至好不容易下班回家後,你也可能一邊洗碗,還一邊想著列出需要處理的雜事。待辦事項溢滿了整個生活,讓你一直追著時間跑。於是,你身在現在,心卻想要去未來。

如果你認為幸福快樂就在成功的另一端,那麼你的大腦將永遠無法獲得這個感覺。

當人人都抱著「先成功,才會快樂幸福」的想法時,就會分秒不鬆懈、不斷往前狂奔邁進,而不會停下腳步自問,這對你來說行不行得通,而且你甚至還可能會為自己的恆毅力感到十分得意。

研究顯示,兒童延遲滿足的能力,預示了他們未來的人生是否能成功。

曾有一個研究是這樣的:給小孩子一點小禮物(像是一顆棉花糖或一片餅乾之類的零食),然後告訴他們,如果不馬上吃掉,稍後就會得到加倍或更多的獎賞。結果,那些能夠忍耐、等待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比較高,面對挫折也比較能堅持下去。

這個「棉花糖理論」告訴我們,在個性上比較能夠自律,願意忍受一時的「痛苦」(沒馬上吃到棉花糖),來獲取更大的甜美果實(吃到兩顆棉花糖)的人,未來似乎會比較有「出息」。(延伸閱讀:棉花糖實驗之父打臉暢銷作家:堅持吃苦,你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可是,如果我們不斷地延遲享樂,願意犧牲眼前的利益,去換取想要追求的目標;也以為完成目標後,會享受到加倍的快樂(不論結果是否真能如願,又或只是你自己一廂情願),這個延遲的過程將可能永無止盡,進而轉變為工作狂的行徑,離你原先一心想追尋的成功與幸福愈來愈遠

作者簡介|艾瑪‧賽佩拉(Emma Seppälä, PH.D.)

美國耶魯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系畢業,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史丹佛大學「慈悲與利他主義研究教育中心科學部主任」,教授「快樂心理學」,為該研究領域的先驅。

創設高人氣的新聞網站「實現日報」(Fulfillment Daily),並長期為哈佛商業評論、今日心理學與赫芬頓郵報等媒體撰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你快樂,所以你成功:史丹佛大學最重要的快樂心理課,打破6大慣性成功迷思,化快樂為生產力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