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是枝裕和的電影如此動人?或許我們能從他的家庭背景一窺端倪

2020-10-16 09:00

? 人氣

是枝裕和的電影,擅長從家庭出發來探索家族牽絆。(圖/取自IMDb)

是枝裕和的電影,擅長從家庭出發來探索家族牽絆。(圖/取自IMDb)

在武漢肺炎的肆虐下,儘管2020年被網友戲稱為近來最糟糕的一年,但我們依舊能藉較常宅在家的這段時間,透過電影找到一些快樂,甚至是沉澱與省思。2020年初,Netflix除了上架宮崎駿的多部動畫作品外,更送上了不少優質且難以找到合法片源的日本電影,例如《幻之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以及《橫山家之味》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喜歡日本電影的人,應該不難發現,上述幾部電影的導演剛好都是是枝裕和。《幻之光》是是枝裕和的處女作,《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是讓是枝裕和走紅的作品,《橫山家之味》奠定了「是枝裕和風格」,《小偷家族》(Netflix尚未上架)則是「是枝裕和風格」的集大成之作。從簡單描繪家庭遇到的現實問題,到探討家庭關係的組成,那種抒情中帶有感傷,歡笑的背後卻隱藏著嘲諷的風格,深受許多影迷的喜愛。

是枝裕和與家庭

是枝裕和的電影,擅長從家庭出發來探索家族牽絆,透過家庭成員的互動與趣味中又帶有點嘲諷感的對話,看似輕描淡寫你我家庭生活中的瑣事,但卻又在每個鏡頭、場景中,隱藏著發人省思的要素。此外,曾有日本媒體指出,是枝裕和的作品共通處就是,除了探討生離死別外,更會去講述那些被留下來的人的故事,例如是枝裕和2015年的電影《海街日記》,作品乍看之下,好像是一部家庭戲劇,但在其中卻又安排了,女主角們糾結在「能否原諒拋家棄子的父親」的議題。為何是枝裕和的每部作品中,都具有上述這些特色呢?也許是枝裕和自身的家庭背景,便是原因之一。

1、是枝裕和的父親

是枝裕和出生於東京練馬區,老家是一棟長形的木造房子,據說兒時的是枝裕和很喜歡坐在玄關前,觀察人來人往的路人。9歲時,是枝裕和才跟著家人搬到了位在東京清瀨的公宅「旭が丘団地」,事實上後來這裡也成為了枝裕和的電影《比海還深》的取景地。

兒時是枝裕和的家庭狀況並不好,儘管是昭和40年代(1965年),是枝裕和的老家,在當時依舊沒有自來水,生活用水全都得到附近的共用井去汲水。也因為如此,家也是小小的全家人常擠在一起,個人空間什麼的,對於是枝裕和而言簡直是奢望。

不過,如果沒有個人空間,那何不自己創造呢?於是,渴望擁有個人空間的是枝裕和,常常會拿著書,偷偷跑到衣櫃看,把衣櫃當作專屬於自己的天地。這個場景,對於常看是枝裕和電影的人來說應該很熟悉,因為這與電影《小偷家族》中,主角祥太把衣櫃當成是自己房間的這一幕如出一轍,而這幕正是出自是枝裕和童年的家庭經歷

說到家庭,是枝裕和的家庭是6口之家,祖母過世,留下患有老人痴呆的祖父,父母除了要照顧祖父外,還得照顧3個年幼的子女。排行老么的是枝裕和,上面還有兩位姐姐,由於兩位姐姐和他一位相差9歲,一位相差6歲,年紀相差過大,使得是枝裕和在接受日本媒體訪問時表示,其實他與兩位姐姐不太有那種姐弟的感覺。

關於是枝裕和的祖父母,由於祖父母兩人剛好同姓「是枝」,受到當時同姓不婚的習俗,所以祖父母兩人便決定從日本私奔到台灣的高雄結婚!1920年,他倆在高雄生下了是枝裕和的父親。由於當時台灣仍處於日治時期,是枝裕和的父親可說是「土生土長於台灣的日本人」,是枝裕和的父親先後曾讀過嘉義小學校、台南中學校及嘉義農校,畢業後曾到中國東北工作,之後戰爭爆發後,被當成台灣兵徵召入伍。日本戰敗後,是枝裕和的父親卻沒在戰後搭上返回日本的船,而是被強迫帶去西伯利亞勞改。直到3年後,才第一次踏上與自己有關係卻又陌生的日本。

對於把青春歲月全留在台灣的人,是枝裕和的父親與當時的日本社會可說是完全格格不入。是枝裕和在產經新聞的專欄中曾提及,由於父親在融入日本社會時適應困難,所以常藉酒消愁,儘管根本不太會喝酒。每當父親一喝醉,就會開始跟是枝裕和他們訴說那儼然已離去的故土–台灣高雄的美好,不過對於是枝裕和他們而言,這話題根本不是小孩子會感興趣的,所以每當父親開始講古,是枝裕和只能無奈地心想,「啊!父親又來了」。

2、是枝裕和的母親

由於父親失志又與人群疏離,所以家裡的經濟來源有一部份得落在是枝裕和的母親身上。還沒搬家之前,是枝裕和的母親為了家計,會到東京練馬附近的廢棄回收業打工。搬家之後,打工的地方就換到了離家裡不遠的不二家蛋糕店,母親下班後偶爾還會帶有瑕疵的蛋糕回家給大家吃。

家裡的男人因失志而無法好好工作,生活開銷與照顧子女的重擔又落在女性身上,因此是枝裕和的母親自然對父親有不少怨懟,使得是枝裕和的母親直到80多歲去世前,都常常把「失敗」掛在嘴邊。其實是枝裕和的母親,條件並不差,在結婚前是在銀行上班的,有份不錯的工作,只不過她自己似乎不這麼認為。

是枝裕和曾在專欄中表示,由於戰爭的緣故,戰後日本適婚年齡的男性大減,加上母親的雙親早年雙亡,所以母親一直認為自己的結婚條件不好,無法與好男人結婚,於是與是枝裕和的父親相親沒多久,便決定結婚了。婚前覺得是枝裕和的父親,應該是位認真的人,沒想到結婚後卻發現,完全不是如此!所以是枝裕和的母親才會常把「失敗」掛在嘴邊。

這種能在大時代中,邊分擔家務邊拉拔孩子們長大的女性,個性自然不能太軟弱。關於是枝裕和母親的個性,是枝裕和受在專欄中表示,母親是個非常現實的人。小時候在參加小學的入學式時,是枝裕和看到有個愛欺負人的小朋友,正打算霸凌別人,當時是枝裕和當時沒想太多,就直接上前勸架,沒想到卻反過來被對方重重地朝臉上打了一拳。在保健室塗完藥後,回家的路上,對於保護他人的事,母親不但沒給予誇獎,反而還對他說:「不要去做那種無意義的事,別人打架什麼的就隨他們去吧。」這種非常現實的話,之後也常常勸是枝裕和去考公務員等,做比較有保障的工作。

想當運動選手,最後卻成了名導演

比起待在家裡,小時候的是枝裕和更喜歡往外跑,運動是他的強項,甚至還曾以當運動選手為目標,可惜這夢想並沒持續太久。直到小學六年級,是枝裕和都一直是接力賽跑的校隊選手,原本以為之後會去當運動員,沒想到升上中學、高中後,是枝裕和才發現自己根本敵不過田徑隊,或是足球隊的人。就連喜歡的棒球,也因為體認到比自己體力好的人大有人在,所以最後只好放棄。

既然運動方面不得志,何不試試看別的。中學時代開始,是枝裕和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朋友,使他開始嘗試以小說家為目標邁進。在產經新聞的專欄中,是枝裕和表示,自己原本就蠻喜歡閱讀,升上中學後交了一位非常早熟的「文學少年」朋友。受到對方的影響,於是自己也開始嘗試去讀困難的小說,還在心中產生了「不能輸給對方」的想法。

昭和57年(1982年),以成為小說家為目標,是枝裕和進入了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也是在此時,是枝裕和慢慢察覺到腳本的有趣之處,並開始去上腳本課。在專欄中,是枝裕和提到,大學時被譽為日本國寶級劇作家倉本聰,出版了一系列有關腳本的書,為了買這些書,自己還曾努力到研討會打工賺錢,有時甚至會去當家教或大樓管理員。另外,在早稻田學生部出版的校刊 – 新鐘,該校刊第74期的校友訪談裡,是枝裕和也提到,大學一年級時,儘管讀的是文學部,但自己卻瘋狂迷上了電影。迷戀到連學校的課都不去上,整天都跑去看電影,原本寫小說的興趣也轉變成寫腳本。

事實上,是枝裕和會喜歡上電影並非空穴來風。畢竟是枝裕和的母親在結婚前,每到假日都會跑去看電影,婚後則變成在家看NHK的名劇場、連續劇。每次只要母親要觀看,年幼的是枝裕和也會在一旁看,久而久之就對電影埋下了興趣。歷經了多次志向的轉變,這個興趣在大學時才意外萌芽,最後也才造就了我們一般大眾所熟悉的導演 – 是枝裕和。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毅龍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