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打扮、研究衣服跟鞋子,惹得柏拉圖很不開心…亞里斯多德其實是個叛逆潮男啊

2017-06-19 17:01

? 人氣

像亞里斯多德這樣評價隨著時代而改變的哲學家很少見。十三世紀以降,尤其是在天主教哲學圈內,用拉丁文講「那位哲學家」時就是指亞里斯多德,由此可見對他的推崇。而文藝復興時期之後,亞里斯多德的形象就像拉斐爾的「雅典學院」畫中所描繪的,是位與柏拉圖並列而毫不遜色的偉大學者。但是在此之前,卻未必如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尤其,在古代的傳承中,大體來說對亞里斯多德的評價不佳。拉爾修在《哲人言行錄》中批評亞里斯多德「講話常咬字不清,好像大舌頭」、「兩腿細細的、眼睛小小的,每天穿著華麗的衣服,手上還戴著戒指,頭髮剪得很短」,從相貌到服裝打扮,沒一處放過。

有一本書《雜文軼事》(Historical Miscellany, 1545)記載了很多古代的奇聞軼事, 作者是公元二世紀的羅馬學者埃里亞努斯(Claudius Aelianus, 175?-235)。他在書中寫道,亞里斯多德的老師柏拉圖看不慣他的服裝和生活態度。

亞里斯多德太注重打扮,花太多心思在衣服鞋子上。他的髮型也不討柏拉圖的歡心,手上常戴著好幾個戒指,簡直像在炫耀似的。而且亞里斯多德臉上總一副瞧不起人的表情,一天到晚都很長舌。這個人的個性,無論怎麼看都不像哲學家。

可見,古代人公認亞里斯多德並不是崇高偉岸的大人物,而是弱不禁風的短腿男、瘦竹竿、瞇瞇眼,一臉寒酸,卻偏喜歡打扮得很派頭,話很多可是中氣不足,有點大舌頭,恐怕連教課都沒法好好教。當時甚至有人認為他是「忘恩負義之徒」。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亞里斯多德是愛奧尼亞裔的希臘人,但他出生於斯塔基拉(Stagira),地中海西北岸的小小半島哈爾基季基半島(Chalcidice)東北部的小城,當時是馬其頓帝國的屬地。亞里斯多德父親是馬其頓國王阿明塔斯三世(Amyntas III, ?-370? B.C.)的宮廷御醫,這位國王就是後來的亞歷山大大帝的祖父。因此,亞里斯多德的童年是在馬其頓王國的首都佩拉(Pella)度過的。但他雙親早逝,後來由親戚帶到小亞細亞去扶養。

十七歲時,亞里斯多德據信是在親戚推薦下,進入柏拉圖所主持的雅典學院就讀,那時柏拉圖已經六十多歲。亞里斯多德應該有父母的遺產與親戚支持,才付得起昂貴的學費和生活費。書本(當然是手抄本)也是想買就買,身上的行頭應該也是想要就有。據說柏拉圖相當讚許他的好學,但對他太愛漂亮則是頗有微詞。

在公元前三四七年柏拉圖過世前,亞里斯多德在學院待了二十年,被柏拉圖稱許為「學校的精神」,可以說是得到了其師的真傳。但他在老師還活著的時候就離開學校,也被後人批評,老師已是風中殘燭了,這麼做實在忘恩負義。

根據《雜文軼事》作者描述,亞里斯多德在同門師兄弟色諾克拉底(Xenocrates, 396/5-314/3 B.C.)不在老師身邊時,帶著一伙人去找老師,登門踢館。那時柏拉圖已經高齡八十,記憶力不佳了,還被亞里斯多德一干人連珠砲似地逼問了一連串問題,讓他苦不堪言。拉爾修也在《哲人言行錄》中寫著柏拉圖說:「亞里斯多德把我一腳踢開,就這麼走了。就像小馬把生下牠的媽媽踢開一樣。

但是上述這些傳聞,不知有幾分可信。因為他日後自己創設的呂克昂學院(Lyceum)與柏拉圖的學校雖是敵對關係,但卻教導一樣的學說。

不過話說回來,會產生這種「忘恩負義」的傳言,亞里斯多德自己也得負幾分責任。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Ethica Nicomachea)第一卷第六章中批判柏拉圖的理型論,章首寫道:

但關於「共相的善」,我們恐怕要重新思考;我希望探討清楚我們能否明白說出要在什麼意義上來重新思考「共相的善」。更重要的是,因為提出「本體論」(eidos)的是吾人非常親近的人士,這種討論對吾人而言毋寧是一件艱難的工作。然而儘管如此,為了拯救真理,就算是親近之人所提倡的學說,還是必須捨棄。或許應該說,吾人被認為有義務捨棄。如果吾人愛好知識,更應如此。何以這麼說?不論對方與吾人如何親近,吾人更應以虔誠之心重視真理。

我稍微畫蛇添足說明一下,所謂「共相的善」是指「理型的理型」,意即最高的理型,也就是善的理型。「本體論」即是「理型論」。也就是說,不管在什麼樣的意義上討論理型論,都代表著想要檢視理型論這個學說;而提出理型論的偏又是他親近的老師或友人,因此對理型論加以批判性的檢視,就成了一件「艱難的工作」。但是,作為哲學家,一個「愛好知識的人」,真理比至親的友人更為重要,因此他才說明知其難也要勉力為之。他認為,為了真理,就算背叛老師或朋友,也是沒辦法的事。也因此,他必定有所覺悟自己會被貼上「忘恩負義」的標籤。

古代人對亞里斯多德的惡評還不止於此。當時在馬其頓帝國占領之下,許多人對雅典仍有根深柢固的懷念,亞里斯多德也曾幫助過這些反馬其頓的勢力,但後來事態有了轉變。

根據一般的說法,亞里斯多德於公元前三四七年柏拉圖過世那年離開雅典,到過去的同學赫米阿斯(Hermias)統治下的小亞細亞的阿索司(Assos)協助處理國政。他在這裡生活了三年,還娶了赫米阿斯的姪女為妻。但不幸的是赫米阿斯被波斯刺客暗殺,亞里斯多德連忙逃往位於阿索司對岸的列斯伏斯島(Lesbos)上的米蒂利尼(Mytilene),並在此過了兩年的逃亡生活。公元前三四二年,受到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邀請,他出任當時十四歲的王子亞歷山大的宮廷教師,於是命運有了巨大轉變。這位王子性格狂暴,誰也拿他沒辦法,但亞里斯多德似乎抓住了他的心。

一直到公元前三三六年腓力二世被暗殺,二十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登基為止,亞里斯多德一共教導他七年。據說亞里斯多德在亞歷山大資助(八百古希臘幣,約相當於現在的四百萬美金)下回到當時仍在馬其頓治下的雅典,在雅典東郊祭祀呂刻俄斯的阿波羅(Apollo Lyceus)神廟區域內設立自己的學校呂克昂學院,在此展開教育與研究事業。

但由於亞里斯多德在雅典是「長期居留的外國人」,他取得的私有財產無法被政府承認,這個學院在法律上的擁有者可能是其他人。亞里斯多德經常在神廟附近的步道上一邊散步一邊講課,因此他的學派又被稱為「逍遙學派」(Peripatetic)。

呂克昂學院中收藏的書籍資料,在後來埃及托勒密王朝建造當時「世界最大的圖書館」亞歷山卓圖書館時,得到妥善的收藏與整理。

亞里斯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北方和東方,打下大片江山,攻無不克,卻在登基十三年後的公元前三二三年時突然由於不明原因的高燒而病逝於巴比倫。消息傳開,雅典演說家狄摩西尼(Demosthenes, 384-322 B.C.)立刻發起推翻馬其頓的運動,這時與馬其頓王朝親近的亞里斯多德便成了眾矢之的。

因為之前宣判蘇格拉底死刑一事,雅典市民對哲學犯下罪行。亞里斯多德以「不想讓雅典市民再次犯下褻瀆哲學之罪」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逃往母親娘家尤比亞島(Euboea)的加爾西斯(Chalcis),隔年因胃病宿疾而辭世,享年六十二歲。如此看來,雅典人真的不喜歡亞里斯多德,雖然也許原因之一是他是外國人。跟老師柏拉圖墓前的石碑刻著「他不朽的靈魂與神同在」這般尊崇的待遇比起來,亞里斯多德獲得的評價實在很糟。

不過呢,西方和東方不同,西方哲學家不像東方儒家學者,不會被要求必須品德高尚,為眾人愛戴、尊敬、憧憬,也就是說不會被要求「知行合一」。我長年鑽研海德格,這位思想家的個性很惹人厭,讓我一直很困擾。但這並不會讓我在讀他的著作時,對他的思想之強韌深遠有所懷疑。

思想與人格之間的關係,可以另起一個話題擇日再談,不過我最近想對因海德格的人品而對其思想有所非難的人,反問一個問題:若一個哲學家每天笑臉迎人、個性溫和、廣受愛戴,卻提出了足以顛覆世界的思想學說,這種事有可能嗎?我想,若是使用這個反問來為亞里斯多德辯護,應該也是成立的。

作者|木田元(1928-2014)

日本知名哲學家。1928年生於日本新瀉縣。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文學部哲學專業。日本中央大學名譽教授。因通俗易懂地翻譯了馬丁‧海德格爾、埃德蒙德‧胡塞爾、莫里斯‧梅洛—龐蒂等現代西方哲學家的著作而廣為讀者熟知。「二戰」結束之初,靠從事黑市交易維持生計的一段經歷也頗具傳奇色彩。主要著作有︰《反哲學入門》、《現象學》、《反哲學史》、《海德格爾的思想》、《梅洛—龐蒂的思想》、《沒能成為黑市商人的哲學家》、《彈鋼琴的尼采》、《哲學於人生是否有用》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蔚藍文化《哲學散步》(原標題:亞里斯多德是忘恩負義之徒?)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