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現代社會,「擺爛」成了風潮、認真的人卻被全辦公室討厭?

2017-06-16 08:00

? 人氣

你生活中會有許多人總是在某個時刻頭也不回地在你面前開始「擺爛」,正所謂擺爛就是他跟人的互動關係,從客觀來說開始追逐一種最低品質、缺乏質量、且最好邁向毀滅的狀態。好玩的是,古早時代就對這樣的互動方式有一些說明,「kakonomics」就是一個說明這個狀態的英文語彙,在古希臘指涉期待最差結果發生的經濟學,用來形容我們在相互交換彼此資源時,用低品質的內容傳遞資源給別人,但也同時能夠接受對方回給你低品質的內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即便給出爛東西,也期待別人行行好、給個正面回應

這聽起來好奇怪,我們竟然能夠忍受低品質的回饋。或許你會覺得我因為不爽、我行我素,不合自己的意思、也不如自己所想像預期的,所以不想要付出資源,所以給了一個最低限度的內容。但有時候我們內心還是有點期待,即便自己丟了個爛東西出去,會不會對方會行行好,還是正常的回覆你,給個自然稱頭的互動方式或實際資源。

這樣的內心預期雖然聽起來有些偷雞摸狗,但還是期望有好事發生,即便自己在搞破壞;但真正能稱為「擺爛」的原因,是一種惡性循環。我們連「好」的回報都不期待了,我們根本覺得我這麼爛地對待關係、工作或是代辦事物,別人回給我很「爛」的關係,工作與協助也是剛好而已。我們可以接受,也可以接受事情就是這樣運作的,生活就是如此,這不管是否是可以帶來好處,我們就是如此喜歡用這種方式互動。

你或許會覺得很奇怪,如果這樣的互動方式沒有好處,那為什麼我們普遍的時常對待彼此如這樣的現象。事實上這樣的互動確實對很多人來說充滿好處,給予低品質的互動,我們有太多事情可以歸咎於這樣的互動,以至於我們可以降低彼此的標準。雖然長時間看起來這種「擺爛」下的氛圍,讓人很難受,但至少我們避免追求高品質時所產生的爭端,資源付出、壓力與無法預期的回報狀態。我們覺得就是因為彼此的「擺爛」,生活中少了一件事情,好像時間變多了、好像壓力變小了,不再因為自己的付出可能沒有收穫而感到不安與難受了。

「擺爛」作為一種逃避

這是一種類似於「逃避」風險的狀態,你要說不理性也很難,因為事實上「擺爛」確實讓我們少付出一些、少一點風險上的擔憂、也少一點注意力在爛的事情上面,因為反正「爛」是常態,「好」才是變態。也因為過份的「擺爛」狀態,因此會形成一種劣幣驅除良幣的狀態,我們甚至會責怪那些追求卓越或是進步的人,打破了這個行之良好的賽局,「你如果總是想要高品質的回饋,那你不就是在找我麻煩嗎?」

本質上「擺爛」還是看起來在動機中是偏向逃避的,是一種風險趨避的心智框架。我們在逃離某些東西,逃離面對要求,逃離面對責任,也可能逃離面對生活中的待辦事物。既然時常在逃避某些人事物,那不安的生活是必然的,我們或許迴避了因為付出未獲得應有收穫的失落,但卻必須面對低品質互動下所產生的「厭世」、「困頓」、「了無生氣」、「屌絲魯蛇之氣息」,最終你時常感嘆:「人生就是那麼爛!」。

所以回到源頭,「擺爛」就是如此的心境狀態,那你是不是就是時常因為不合自己的意,不是自己喜歡的,就用這種狀態來鋪陳自己的生活呢?這很弔詭,為什麼當我們不喜歡自己的生活狀態時,我們不是要尋找解決方案改善生活,而是會選擇「擺爛」作為我們回應非自我應許的生命氣氛呢?或許是因為這條路徑比尋找更好的改善方案,來得「短」,來得「簡單」,來得更容易達到「平衡」。任何改善與改變都是會長時間破壞慣習與習以為常的生活的,「擺爛」快速地把彼此間的互動、作業方式降到最低標準,因為逃避了付出,而也馬上取得彼此的默許與共識(這種共識通常不會說出口的)。

當大家開始討厭努力的人...擺爛成了最可怕的惡性循環

在短暫的時間之中,我們確實營照了某種空洞,讓自己的生活突然出現了更多想像的可能,但這些想像卻會因為你必須維持某種低品質的交換關係,而根本上無法有其他太多的可能(想像看當你在某件事情擺爛,卻在其他事情充滿動力時,你馬上可能就會接受到原先擺爛對象的反撲,因為你根本上還是破壞了彼此「擺爛」的協議,讓對方開始可望你有高品質的回饋,即便他可能沒有實質的互動品質提升)。

生活就因為你時常有這種內心的『擺爛學』,導致你生活的空洞是會無限維繫下去的,不論你在任何別的地方努力補回來,「擺爛」好比是你一種人與人互動的潛在模式,如影隨形,你想擺脫都很難。所以,你或許可以因為不喜歡,而開始「擺爛」,但你鐵定也會因為「擺爛」所創造的生活,而感到更不喜歡。

參考文獻:Gloria Origgi,. (2011) Kakonomics., Edge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Pinsoul(原標題:你可以因為不喜歡,就擺爛嗎?! .......)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