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遭譏是菲利浦代工廠,如今卻成半導體產業領頭羊...揭台積電讓台灣傲視全球的秘密

2020-06-16 21:04

? 人氣

05(圖/虎嗅宇多田)
(圖/虎嗅網提供)

技術差距,投入數百億美元建新廠的高昂成本,以及上一代製程工廠設備折舊成本與過剩產能,不知讓多少晶圓代工企業陷入財務困境。譬如曾輝煌一時的新加坡特許與以色列 Tower,自台積電與聯電建立壟斷性優勢後,他們每年產能僅能賣出 6~7 成,不虧損就是奇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終,大批晶圓代工廠不得不望著台積電漸趨漸遠的背影,主動退出主賽道。

2019 年中旬,台積電曾經的最大競爭對手格羅方德與聯電公開宣布,由於無法負擔高昂成本,他們已退出 7nm 工藝的開發。這便讓台積電成為世界上目前唯二可以生產出 7nm 芯片的專業代工廠(另一家是三星)。

但台積電仍然在奔跑。他們的5nm芯片已經進入量產階段,耗資預計超130億美元的3nm工廠將在明年試產,2nm工藝也已經在籌備中。

「半導體人要越跑越快才行,沒有哪怕一分鐘停下來的時刻。」 一位晶圓廠從業者感慨,台積電目前只有英特爾的工廠與三星的製程工藝可與其媲美,與中芯國際等大陸廠商的差距至少5 年。

「半導體產業是一個憑真本事拼生死的行業。偶爾的取巧不可能保持長時間的強大,必須要有自己傍身的技術,接受自由市場的考驗,然後站在太陽底下去戰鬥。」他說。

既得是製造匠人,還得是管理大師

 大部分人對張忠謀「時代傳奇」的定義,都是圍繞其開創半導體垂直一體化代工模式展開的。這的確是一個開天闢地式的貢獻——

從產業鏈往下看,這一模式拯救了資金不足,但想像力豐富的芯片設計人才;

從歷史節點往後看,半導體產業正式進入了芯片設計巨頭(英特爾、AMD為代表)、代工廠(台積電為代表)以及IP授權廠商(ARM為代表)的「權力制衡」時代。

但這些宏觀視角的成就,都不足以刻畫出以張忠謀為首的半導體製造業人才的特有品質。張忠謀的早期經歷告訴我們,有些重要的東西其實被大眾給忽視了

「張忠謀擔任德州儀器副總裁時,經常去工廠視察。他會非常嚴格指出產線問題,在場的人大氣不敢出,連旁邊白人高層都沒有他給的壓力大。」 一位曾經與張忠謀打過交道的國外半導體企業領導,形容他「比任何人都嚴格和可怕」。

張忠謀自己也說過,有太多人很不喜歡他。但製造業,卻離不開這種人。

在進入德州儀器之前,張忠謀在一家名叫希凡尼亞的晶體管公司做「產線工頭」,每天都要跟十幾個作業員一起做焊接晶體管的工作。這項工作在當時是個手藝活——你得在一個放大鏡的輔助下,手工把銅絲焊接到電極上。

手工,便意味著「不穩定」,因為效果完全取決於單個操作員的焊接水平,因此良率自然不會高。他觀察了幾天,竟然用學過的理論知識搞出一套「間接加溫法」,一下子提高了良率;接著,他又拿著這套新方法「訓練」了兩個作業員,最後,一整條產線換上了他創造的焊接方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