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遭譏是菲利浦代工廠,如今卻成半導體產業領頭羊...揭台積電讓台灣傲視全球的秘密

2020-06-16 21:04

? 人氣

事實上,中國要想在半導體產業上取得話事權,絕不可能只靠一家甚至兩三家「華為」;而每一家「華為」,也不可能只靠自身或某個區域的合作夥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像台積電這種壟斷型半導體企業,其崛起的過程,其實也是一部台灣半導體產業集群的成長史。在它的背後,是台灣強大的消費電子集群與半導體產業集群。

正如開頭張肇壯所說,台積電一開始的幾年因為想避開與日韓存儲芯片的正面競爭,只小規模生產一些具備特殊功能的芯片,市場不大,也沒人願意給台積電下訂單。除了連年虧損,台積電甚至於被外界戲稱為飛利浦的「專用代工廠」。

但很快,台積電有了越來越多來自島內產業的支持者。威盛、力晶以及茂德等一大批芯片設計廠商陸續進入國際市場,以日月光、京元電子為首的封裝與測試廠商也同樣是在80~90年代崛起,逐漸與台積電、聯電等企業構建起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閉環鏈條。

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台灣當時的特殊時代背景。

80年代的台灣承接了美國以個人電腦為核心的通訊電子組裝代工產業,宏基、HTC與富士康等企業就是在那個時候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技術與資本積累;但到了90年代,個人電腦產能逐漸超出了消費者的購買能力,激烈的市場競爭讓消費電子硬件的成本被不斷壓制,這便導致本就利潤微薄的組裝產業更是雪上加霜。

也就是在這時,台灣本地電子產業的擴張與電腦生產工藝的成熟,開始催生出往中上游延伸的新產業——零部件設計與加工。很多電腦生產商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既然利潤很低了,那芯片就不要進口了,本地搞就好了。

因此,台積電等企業的出現更像是一種「配套工序」,但卻最終延伸出一個全新的產業集群,讓台灣真正有了技術輸出的底氣。

其次,從全球整個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鏈條來看,那就更是一個複雜到驚人的生態了。

08(圖/虎嗅宇多田)
(圖/虎嗅網提供)

諸如「刻蝕機」「離子注入機」「擴散爐」「塗膠顯影設備」等看著就眼暈的名詞,其重要性和製造的難度完全不亞於光刻機,都是生產線上不可缺少的設備,且必須要交由大量來自不同國家的企業共同製作完成。 (見上圖)

「光芯片製造用的設備就200多種,製造的工序就不少於20道,設備多是歐美和日本製造,而且還需要配套的材料與氣體。

「可以說,每台設備,每道工序,就可以形成一個鏈條;而每個鏈條,還有一個子鏈條。每個子鏈條裡,都有一兩個不為人熟知的500強企業。」

因此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內半導體企業高層認為,最近傳聞的「華為正說服台積電設立非美系設備生產線」的做法,是很不現實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