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麥克阿瑟登陸日本後,如何震懾軍國主義份子?當年美國大兵「秀肌肉」照片全曝光

2021-01-08 12:15

? 人氣

麥克阿帥將軍即搭乘專機飛抵日本神奈川縣厚木基地,還是他神氣十足的裝扮,戴著墨鏡,嘴巴叼著煙斗。(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麥克阿帥將軍即搭乘專機飛抵日本神奈川縣厚木基地,還是他神氣十足的裝扮,戴著墨鏡,嘴巴叼著煙斗。(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45年9月3日,遠東盟軍總司令麥克阿帥將軍率盟軍主要將領在東京外海的美國密蘇里艦上簽署日本投降文書,成為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的象徵儀式。此時距日本8月15日投降,只有19天。可是事實上,對於日本國民還有一個記憶更深刻的畫面。那就是在密蘇里艦簽署降書的前四天,麥克阿帥將軍即搭乘專機飛抵日本神奈川縣厚木基地,還是他神氣十足的裝扮,戴著墨鏡,嘴巴叼著煙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42年3月,麥帥曾帶著貼身部屬和家眷,搭乘魚雷艇離開菲律賓,拋下七萬多被日軍包圍的美菲部隊,任他們向日軍投降,並被逼迫走上可怕的「巴丹死亡行軍」,造成近一半美菲戰俘被處死、虐死、餓死和病死。抵達澳洲的麥克阿帥發出豪語:「我將回來!」,1944年12月,在歷經兩年的慘烈海戰和島嶼戰爭,麥克阿帥將軍終於回到了菲律賓,他在雷伊泰島帶著部下象徵性地踏在沙灘上登上菲律賓。麥克阿帥將軍確實是創造歷史畫面的高手,從逃亡到重返都有深刻感人的畫面。而最後一個則是日本統治者的姿態,日本投降後,麥克阿帥將軍以征服者的姿態降臨。當然,他不是孤家寡人來到日本,畢竟日本投降時,仍然掌握著大批完整陸軍建制,其中許多校將並不接受戰敗的結局,他們對於即將來臨的美國征服者也抱著敵意,所以局面難料。盟軍占領日本動用了大批的部隊,美國占領軍是以原來準備本土登陸而集結的太平洋軍中的第六、第八軍,以及第三、第五艦隊和太平洋空軍近四十萬兵力組成,火力強大。

在日本部署這麼龐大的兵力不只是炫耀武力,而是在氣燄上壓住殘餘的軍國主義份子,警告他們不准輕舉妄動。有關美軍占領期間的日本社會,當時有很多的美國人拍了精彩的照片。基本上,遭受重大死傷災難的日本國民已經接受美國比日本強大的事實,眼前要處理的是日常的生活,由於戰爭期間許多男人死亡,房屋燒毀,街上有大批的孤兒四處遊蕩,社會問題嚴重。美軍的來臨不只帶來美國豐富的物資,也帶來可觀的消費,成為日本國民爭取生活福利的來源,包括販賣美軍用品的黑市交易十分興旺,做美軍生意的餐廳、旅館、旅遊業的商號更是雨後春筍地出現,混亂的黑市竟然也呈現一片繁榮。至於美軍性服務的色情業更不在話下,當然一些日本良家婦女為了取得生活資源,賣笑賣身的也不在少數,這些都是戰後日本社會的文學題材。

在經歷半年多的占領,美軍和日本社會相互適應之後,盟軍總部開始清算日本戰犯的罪刑。1946年3月,美國占領軍在東京二重橋舉行分列式,圖為第八軍第一騎兵師,軍容威武雄壯,占領軍刻意在日本本土展現軍威,對于戰敗的日本政府而言,看在眼裏體會更深。4月間,盟軍趁著美國陸軍紀念日時,又在東京日比穀聯合國軍總司令部前舉行大閱兵,照片為美軍第八軍第一騎兵師機械化部隊浩浩蕩蕩地駛過大街,氣勢雄壯,由於日本國民過去自以為無敵的皇軍慘敗在美軍之下,因此東京市民對占領軍的武器裝備充滿好奇。此外,占領初期,美軍連續舉行大閱兵,除了展示武力之外,其實也是威懾殘餘軍國主義分子,這是審判戰犯的前奏。事實上,由於日軍戰犯有自殺的現象,麥克阿帥將軍進入日本之後,立刻下令逮捕主要戰犯,並準備相關的罪證,1946年起開始進行東京大審判,美軍展現軍威配合東京大審判,實際上是重大的政治訊息,也就是警告殘餘軍國主義勢力接受完全投降的事實。

本期圖文附上盟軍占領初期所攝之新聞照片,以及日本投降前後的美國報刊封面。

01麥克阿帥將軍來了!

01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45年8月30日下午2時50分,遠東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搭乘降落於日本神奈川縣厚木基地,麥克阿帥載著墨鏡,叼根烟鬥,走出機艙,留下歷史性的鏡頭,作為占領軍的最高司令,麥克阿瑟一共停留五年多,為日本留下一部和平憲法,解放了農民,幷推動一系列的民主化革新。他離開日本時,受到日本民眾的熱烈歡送。

02占領軍展現軍威

02(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46年3月,美國占領軍在東京二重橋舉行分列式,圖為第八軍第一騎兵師,軍容威武雄壯,占領軍刻意在日本本土展現軍威,對於戰敗的日本政府而言,看在眼裏體會更深。

03威懾殘威餘軍國主義分子

03(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46年4月,美國陸軍紀念日,美軍在東京日比穀聯合國軍總司令部前舉行大閱兵,照片為美軍第八軍第一騎兵師機械化部隊浩浩蕩蕩地駛過大街,氣勢雄壯,由於日本國民過去自以為無敵的皇軍慘敗在美軍之下,因此東京市民對占領軍的武器裝備充滿好奇。此外,占領初期,美軍連續舉行大閱兵,也有威懾殘餘軍國主義分子的目的。

04逮捕戰犯前的威勢

04(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46年7月,美軍各部舉行大閱兵,計有一萬五千兵員參加,圖為部隊行進的情景,由宮城廣場經大手町、有樂町、日比穀至帝國大飯店。占領的第一年,美軍以實力穩住局面,以為接下來逮捕戰犯的行動製造聲勢。

05洋女人的派頭

05(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46年10月,美軍女性軍官團抵達橫濱港,團中161人中有27年具有校、將軍銜,對於日本人而言十分新鮮。戰前日本沒有女性軍官,美軍占領日本,也帶來了日本婦女的解放,對傳統日本的兩性關係造成重大的衝擊。

06戰後羞辱感中的事實

06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48年,美軍士兵發糖給兒童。如果日本右翼如此痛駡聯合國占領軍,可否針對美軍所作所為,舉出類似日軍在中國所做的屠殺、强暴和淩辱的照片,以証明占領軍的不義。

07二戰1945年8月7日 美國報紙《The Indianapolis News》原件

07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45年8月7日,美國報紙《The Indianapolis News》報導,原子彈可以催促日本投降。此時,美國以經在廣島投下原子彈,造成巨大傷亡,並對日本發出最後通降布告。

08 二戰1945年8月8日 美國報紙《The Star》原件

08(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45年8月8日,美國報紙《The Star》報導,因為原子彈爆炸,廣島成了一個「死城」。報刊內部附了許多廣島成為廢墟的照片,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大規模的殺傷武器原子彈,也造成了巨大的心靈震撼,期後餘震歷數世代而不絕。此報只見證了原子彈第一次使用的歷史事件。

09 二戰1945年8月17日 美國報紙《The Indianapolis News》原件

09(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09(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45年8月17日,美國報紙《The Indianapolis News》報導,警告日本必須立即服從。此為日本投降的第三天,盟軍即將接收日本,因此對日本部隊提出警告,不得輕舉妄動。

10 二戰1945年9月2日 美國報紙《The Indianapolis Star》原件

10(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45年9月2日,美國報紙《The Indianapolis Star》報導,麥克阿瑟將軍監督日本簽署降書。根據美國的要求,日軍代表在東京灣停泊的美鑑密蘇里號上舉行投降儀式,盟軍代表均出席參加,中華民國代表為徐永昌將軍在日軍降書上簽字。

11 二戰1945年9月2日 美國報紙《Sunday News》原件

11(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1(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45年9月2日,美國報紙《Sunday News》報導,日本簽署降書。此封面圖片為盟軍遠東司令麥克阿瑟將軍面帶愁容的溫萊特將軍,安慰他在日軍戰俘營三年多所受的非人待遇。1942年初,日軍攻打菲律賓,由麥克阿瑟率領的美菲部隊被圍困在巴丹半島,最後彈盡援絕。麥克阿瑟將軍被迫先行離去,留下溫萊特將軍向日軍投降,從此被關進日軍的戰俘營,這也是美軍戰史中被俘虜軍官中最高位階的。麥克阿瑟將軍對溫萊特將軍一直感到愧疚,因此在密蘇里艦受降式上,特別將溫萊特將軍以及在新加坡向日軍投降的英軍將領白思華,安排在他的後方給予最高的榮耀。這張封面報導追述了這段感人的故事,小標題是They Meet Again。

12 二戰1945年9月2日 美國報紙《Sunday Mirror》原件

12(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2(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45年9月2日,美國報紙《Sunday Mirror》報導,日本簽署降書,由麥克阿瑟將軍接管。這份報刊預示了麥克阿瑟將軍將率部戰領日本,成為日本的太上皇,並在未來幾年透過制定新憲法改造日本的國體。

作者介紹|徐宗懋圖文館

徐宗懋先生從事記者二十年,近年極力耕耘世界近代歷史影像,推動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研究工作。過去曾在前線採訪過以巴衝突、美國轟炸利比亞、薩爾瓦多內戰、尼加拉瓜內戰等。目前是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出版品以徐宗懋圖文館(臺灣)、秦風老照片館(中國大陸)為品牌。收藏珍貴歷史事件老照片,推廣老照片為近代歷史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倡議新的歷史影像革命,堅持藉由歷史原件的搜集,呈現給讀者最高畫質的視覺知識饗宴,並透過對歷史的敬畏,與品質的追求,加上對工作無限的熱愛,將以堅定的步伐,在歷史圖像的出版上,走出一條精彩的路。

數位上色:徐丹寒

責任編輯/連珮妤

喜歡這篇文章嗎?

徐宗懋圖文館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