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可不可以」!專家:務必做的事請直說,否則尊重變放縱

2017-06-06 05:20

? 人氣

(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對待孩子的教養與態度,要給予有規矩的自由,非一味的「詢問」。(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然而,有些家長很容易在後果發生後,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他便祕,誰叫他都不吃青菜。」「我也不想讓他的蛀牙這麼嚴重,是他不想要看醫生的。」孩子就是孩子,是個「尚未成熟的人」,需要爸媽的教導與引導,太過於尊重就是放縱,太過於自由就是放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以對待孩子的教養與態度,要給予有規矩的自由,務必做到「尊重而非放縱、同理而非溺愛、傾聽而非順從」。踩在規矩之上的行為,不要再問孩子了,請給予直述的肯定語句即可。

這樣說就解決了!

給孩子直述的肯定句

「因為你最近青菜吃太少了,等一下要把我給你的青菜吃完。」

「剛剛已經吃過很多餅乾了,明天再吃吧。」

「如果你不戴上安全帽,我們就不會出門去玩。」

「你的蛀牙又在痛了,我們一定要去看醫生。」

「後面有人在等,我們從鞦韆上面下來吧。」

與安全健康相關、是否影響到他人權益等,只要是夫妻倆討論出來且一致的規矩,當孩子碰到了,我們的對談方式要先給予直述的肯定語句,也就是「我們希望你怎麼做」+「原因」。

不過,我們一說出肯定句,孩子不見得就乖乖聽話照做,他還是會說:「為什麼?」或是「我不要」。此時,切勿跟孩子說「沒有為什麼!」或是「我沒有在問你要不要,給我去做!」,而是要與孩子進行下一個最重要的步驟。如果是有討論空間的,讓孩子知道我們會「給予緩衝,但目標不變」;假使是沒有商量餘地的,那就請「轉移目標,但堅持到底」。

給予緩衝,但目標不變

「因為你最近青菜吃太少了,等一下要把我給你的青菜吃完喔。」

「我不要吃青菜啦。」

「至少要吃兩大口,沒吃完就不能出去玩。」

「後面有人在等了,我們從鞦韆上面下來吧。」

「我不要,我還要玩。」

「那麼我們再盪十下,如果你還不下來,爸爸一定會抱你下來。」

重點在於讓孩子以看得到的目標來慢慢接受,而非一次就強迫他接受。

轉移目標,但堅持到底

「剛剛已經吃過很多餅乾了,明天再吃吧。」

「我不要,我現在就想吃。」

「不然你吃海苔好啦,但就是沒有餅乾。」

「你的蛀牙又痛了,我們一定要去看醫生。」

「為什麼? 我害怕去看牙醫。」

「只要你看牙醫成功了,我們去吃你愛吃的壽司。」

換個可以接受的事物來替代,或是採用鼓勵的方式來轉移念頭,引導孩子一起堅持地朝著目標前進。

跟著澤爸一起練習親子溝通

要求孩子一定要做的事,我們要說直述的肯定句

句型: 「等一下要吃完青菜喔。」

句型: 「要騎車出去玩,一定要帶上安全帽。」

句型: 「我們要從鞦韆上面下來囉。」

作者│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親子天下特約專欄作家(嚴選部落客),電視節目、電台廣播、親子雜誌擔任親職教養專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采實出版《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