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趁著新南向政策正火熱,到泰國去讀書?你不可不知道的5大泰國教育弊端…

2017-05-19 12:23

? 人氣

教育本就是長期事業,需要長期投資,亦需較長的時間去經營品牌與口碑,方能吸引學生及好的教師,這都需要投入時間、金錢與資源。而在台灣,至少是大部份「頂尖」的學校,或礙於台灣本身教育法規也綁手綁腳,或一貫「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醬缸文化,就算政府新南向政策喊的響亮,大夥也「看似」熱烈響應,增加些短期交流的計畫,多選送和補助幾名交換生名額,也就交差了事。至於真正長遠的開班授課,甚至建立分校等,還是「再看看」「再想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外,台灣目前有在泰國正式開課的,大概就屬北科大EMBA開設的泰國境外專班,以及高雄大學EMBA與泰國蘭實大學(RSU)共同的雙聯制課程。前者雖然可在泰學習,但畢業證書仍由台北科技大學授與,後者則是兩年課程修畢後,可拿台灣,泰國兩張畢業證書。不過發現了嗎,他們都是EMBA班,主打高階經理人市場(當然,可以是任何國籍),並不打算針對一般的泰國同學招生。且高雄大學的EMBA甚至是以中文授課,幾乎可謂鎖定的就只是在泰經商的華人,而他們確實也是一群繳得起高額學費,能為學校提高投資報酬率的客群。

四、泰國教育與學生的素質待加強

誠然,泰國也有優秀的學生,以及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同學(以上往往兩者兼顧),這類人通常從小就讀國際學校,大學以Top 3的泰國學校為主,畢業後立刻送出國(歐美),繼續他們階級複製的完美人生。可是,大部份的泰國學生,據在泰教書十餘年的台籍教授表示,素質與進取心都有待進步,加上很多學校動輒上萬人,一個班一兩百個學生,難免有資源分配不平均的疑慮。

「泰國也走了類似台灣廣設大學的路線,先重量再求質,但目前很多還是停留在追求數量的思維,等幾年後少子化的後果浮現,若又沒有退場機制,那將會是一場混亂」,台籍教授補充說。

(圖/想想論壇提供)
泰國法政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圖:作者拍攝/想想論壇提供)

五、學歷認證

一般來說,來泰國唸書都會選擇排名較前的「名校」,因此都在教育部認可的海外大學名單中。然而,少部分知名度高的學院,例如亞洲理工學院(AIC),目前(2017年資料)不被台灣當局的教育部認可。原因不見得是教學品質不好,可能是由國際組織機構成立,而非由政府或私人財團,在法人的地位上,台灣的教育法規並未規範之。

但話又說回來,讀書本來就是充實知識為主,而該校所核發的學歷證書,本也廣受當地企業所青睞。除非未來打算投考公務人員,否則台灣教育部認可與否,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

當然,如同經商、社會階級、財富分配一樣,教育品質與教育資源,也可以視作金字塔結構,越上層越好,但也越少。泰國能夠在東協中有堅強的實力,的確也靠著教育培育了一批優秀人才,所以,優良的軟硬體、傑出的教師群,加上非富即貴/聰明有能力的同學,在頂尖的學校和科系中亦應有盡有(自然,頂尖的系所也不是那麼好進去的,千萬別太輕視)。

本文針對到泰國唸書拿學位或打算來泰國投資教育產業者,提出一些觀察,並建議巷在決策之前,還是多方蒐集資訊,聽聽不同的觀點,仔細評估自己的資格、對畢業後的期許,或者來泰投資的規劃與目的,再來做出決定。

最後,以留學來說,泰國確實是不錯的選擇,高等教育蓬勃發展,政府也大力投入資源,希望結合「東協市場整合」、「泰國4.0」等噱頭,培植人才與競爭力。不過一如台灣也曾投入五年500億預算,希望打造高教傳奇,除了一度讓台大擠進幾次世界百大之外,其餘結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泰國的高等教育規劃者的思維與政府的執行力,也還有待觀察。

作者|Jack Huang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赴泰念書、教育投資?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泰國高等教育)

責任編輯 / 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