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孩子不懂感恩?根本是你不會教!名作家:從小做「這件事」很重要

2020-05-24 09:00

? 人氣

家庭、親子。(示意圖/pixabay)
「感恩」這件事也是需要學習的,在這過程中父母的角色很關鍵。(資料照,示意圖/pixabay)

有時,劉軒就只寫某人的名字、或者這件事的簡稱,兩、三個字就搞定。「日記就是日記,不是給別人看的,也不是要你很多年之後再回頭看。感恩日記的效果,是發生在做的過程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很鼓勵大家在睡覺前、趁大腦要重整休息時,寫感恩日記,效果特別好。每天花5分鐘,只要兩星期就會有感。做自己腦中聚光燈的主人並不難,只要願意開始就做得到。

父母的言傳身教,最是關鍵

劉軒說:「我父親挺悲觀的,他年輕時就寫《我不是教你詐》、《冷眼看人生》等書,能寫出那些故事,必然是處處看到人心陰險面。」劉軒回想,他小時候,父母每次出遠門,總會先告訴他:檔案櫃中的某處,有個信封袋,袋中有保險資料、銀行資料等,萬一父母發生意外,記得開信封。

又比方說,近期新型冠狀病毒流行,劉墉擔心家中長輩禁不起病毒考驗,「他就發e-mail給大家,說,如果有人生病,家就要進入絕對封鎖狀態,報紙啊、信啊,什麼東西都不能拿進去,避免傳遞病毒;他還大清檔案櫃,整理手稿、裝箱、運到倉庫,整天碎紙、處理不留的資料,做各式各樣『末日的沙盤推演』!」

無論是作品傳達的思惟,或日常生活的舉措,劉墉都不像是很樂觀型的人,但可以判斷他就是屬於悲觀的人嗎?劉軒認為,也不盡然。就如同劉墉筆下常提及:你不可不知真正的人性、也不能沒有該有的寬容,「我以前覺得,父親幹麼那麼悲觀,等到我自己也有家人了,才發現,這叫負責任。」

父親並未特意教劉軒正向看待世界,反倒是母親著力不少。劉媽媽在美國的大學工作,從入學部祕書一路當到主任,過程中看過很多年輕人的故事。她常跟劉軒聊,「我在聽的過程中,慢慢發現,人的一生是曲折的、多變的,一個人跌了一跤,就一蹶不振嗎?未必;考試考不好,天就塌了嗎?也未必。每個人的故事,都是一直發展中的。」這些言傳身教,劉軒至今仍覺得受益良多。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 5月號

文/黃啟菱

責任編輯/焦家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