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溫柔」比辱罵更可怕!她30歲的弟弟整天在家不工作,她這樣對母親說

2017-05-18 06:20

? 人氣

媽,我不是怪您,而是我太認同您了,所以也不知不覺去搶他鋤頭,廢除他自我生存的武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pakutaso)
能夠被人利用,才能感覺自己有所價值。(圖/pakutaso)

您還記得嗎?他小時候志願是當個畫家,但我們總擔心他走這行會養不起自己,而要他去找份穩定的工作。

弟弟個性內斂,從來不會像我一樣用力抗拒別人的安排,但自從離開畫筆之後,他眼神都黯淡無光了。您知道嗎?他現在口頭禪是:「你們決定就好了。」您是否聽到他也隱約在說:「反正我什麼事都做不好。」

我想起一個知名心理學實驗:美國賓州大學的塞利格曼教授將兩隻狗分別關入底盤通電流的籠子中,燈光一亮,底盤就會通電,籠子裡的狗就會遭受電擊。

A籠子的設計是,當狗用鼻子撞到牆板時,電流就會關閉;B籠子則是怎麼都無法停止電流。於是A籠子的狗,只要燈一亮受到電擊,就趕緊撞擊牆板;怎麼都無法關掉電流的B籠子的狗,最後則放棄嘗試,趴在通電的籠子裡認命哀鳴。接著實驗者將兩隻狗都移到新的環境,新籠子的中間有個柵欄,當狗站立那頭的底板通電時,只要跳過中間柵欄到另一頭,就會安然無事。

令人驚訝的是,原本在A籠子中經歷過有電流掌控權的狗,到新環境後會積極嘗試,直到跳過柵欄無事為止;B籠子無掌控權的狗,一到新環境遭受電擊時,便直接趴在地板上,連哀鳴都放棄了,直到被電到發出皮毛的臭味也不願起身嘗試。

後來大家稱這個實驗結果為:「習得的無助感」—當我怎麼嘗試都做不好時,就乾脆放棄吧!

媽,我們當然不曾電擊過弟弟。不過在人類社會中,有些語言是比電流更具傷害性的,特別對能力實在有限的小孩子來說,光是父母家人短短一句:「哎呀,你看看你怎麼這樣。」就可以在他們的幻想世界中無限擴大。長久下來,就可能讓他們習慣個性消極,缺乏自信。

從前我總認為,家庭裡的辱罵才可能帶來這種結果;學了心理學這麼多年,我逐漸明白「溫柔」的後座力或許更強。在一句句「寶貝,不可以喲!」「寶貝,這樣不好喔!」「寶貝,這樣不行噢!」的語言中,溫柔地感受到自己被拒絕,溫柔地理解自己並不受他人肯定,溫柔地在「別人都是為我好」的包圍下,逐漸窒息。

在溫柔裡死去,其實也是一種致命的恐懼呀。

所以現在,我只想鼓勵弟弟離家出走,逃開我們對他的溫柔。沒女朋友會死嗎?工作不穩定會死嗎?不擅長與人交朋友會死嗎?

不會的,媽媽。

但一個人習慣於窒息,心靈就等同於是死了。

我是他姊姊,我愛他。我不想他過這樣的日子。   

恩恩

作者|許皓宜

最擅長「用關係說故事」的諮商心理師

曾在大專教學多年,也曾走入醫院和社區,聆聽發生在不同場域的故事。受過心理動力治療、婚姻與家庭治療的專業訓練,是國內長期耕耘於婚姻與家庭治療訓練的師資之一。主持環宇廣播電台《從心聊聊天》節目,商業周刊「心理學會客室」、《皇冠雜誌》《親子天下》專欄作家,也是媒體節目長期邀請的心理學專家。

隨年歲往上攀爬,她越體會:人們在關係與自我的探尋中,內心所盼所求,不過「真誠」二字而已。所以她離開諮商專業系所的教學,真誠地回到自己初衷所愛的書寫—以一種面對人心的深刻與同理。她的口吻直接而犀利,筆調溫暖而幽默,從自己、父母到周圍的人,以及許許多多的關係中,寫出了發生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故事,也記錄了我們記憶中不同典範的關係。

只願,我們能從各種曾經無法理解的人我關係中,發現那裡頭原來具有認識自我的深刻意義。然後同意,原來我們生而都自有一種獨特的價值與魅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出版著作有《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人生不能沒有伴》《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以上為如何出版)《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如果,愛能不寂寞》《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在愛情的四季裡,妳依然可以做自己》,以及有聲書籍《聽孩子說,我們忘了的事》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如何出版《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讓你沮喪的不是人生,而是你的焦慮
責任編輯/蔡昀暻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皓宜心理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