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已事隔十年的女作家,選擇在26歲時自殺?一位分析師說,答案很明顯是…

2017-05-12 10:16

? 人氣

這三件事情,通通都是「表象」與「本質」的衝突,也就是我說的,幻滅。而後兩者,都不斷對第一者推波助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林奕含的心結如此之深,這是因為,她真正看到的是這個世界的荒謬、虛偽。沒有愛的家庭被稱作完美家庭、誘姦學生的老師被稱作完美教師,而她自己身為一個在家裡沒有得到愛、第一次的性愛關係就是被滿口謊言的教師強奪的「女人」,卻被認為是清純貌美的才女。還能有什麼比這更諷刺。

31(圖/Readmoo 閱讀最前線@facebook)
(圖/Readmoo 閱讀最前線@facebook)   

她真正控訴的是這個社會虛擬出一堆閃閃發光的金色星星,但是身上貼滿金色星星的那些人,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她說,她對世界無能為力。從人性、從機率的角度看來,她的故事會不斷重演,但她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阻止這些事情、讓那些年輕的女孩可以不用承受她的苦難。

各位要理解一件事情,那就是「事件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個體如何詮釋」

只有詮釋才能產生意義、只有意義才能改變人的思考以及行為。

林奕含被老師誘姦,不必然走向憂鬱症、自殺這樣的結果,真正的問題是:她的家庭教育讓她覺得「我被誘姦是我的錯」。這個詮釋才是最致命的殺手。

所以我說,這些事情不要加起來都還有方式可以處理,但加起來之後,那個效果會以倍數相乘。

講完了火藥庫,最後我們來講雷管—是什麼讓已經事隔十年的林奕含,在26歲時選擇自殺?

答案很簡單:寫書

寫作是一種掏空自己直到最深處都一乾二淨的過程,但每個人面對那些內心的陳舊汙泥,不見得都能用正面的方式應對。

我認為林奕含身邊的人,太輕忽了寫作這件事情的雙面效果—要不就是徹底的療癒、要不就是徹底的毀滅。但療癒跟毀滅,從本質看來,恐怕也沒差太多,那就是「改變現狀」。

我認為林奕含寫自己的故事,無非是想從中找到「意義」,然後「改變自己的現狀」。她最後找到的答案,從旁人看來是個挺悲劇的結果,但或許對她而言,能夠在此刻關機,無非是個最好的結果。

當然,我也猜想過另一種可能,搞不好她是為了用死當作宣傳,鋪陳出一堆線索,徹底利用這個世界的荒謬,讓她的「李國華」也陷入相同的絕境。

但這些一點都不重要,她26歲了,不論她做出什決定,都是她個人的自由選擇。

1(圖/Readmoo 閱讀最前線@facebook)

我認為這個事件告訴我們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有兩件:

第一、愛是家最重要的元素。

一個人只有知覺自己被無條件的包容與接納,才能真正克服這世界上的無數困境。真正愛自己的孩子,應該要教他們如何理解世界的本質,而不是教孩子用一堆表像化的符號到處貼標籤—甚至,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貼標籤。

第二、任何帶有權力階層的性愛關係都不該被允許。

不要跟我說可能是真愛,如果是真愛,請等到彼此之間沒有權力階層的關係之後再說。假使今天林奕含跟「李國華」不是師生關係,說穿了,不過就是單純的始亂終棄,這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然而,權力關係強化了「謊言」的可信度,甚至讓處在權力弱勢的一方,毫無拒絕的可能性。

逝者已逝,願她安息。

風傳媒提醒,給自己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本篇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也歡迎分享您的意見!我要投稿:http://bit.ly/1RCJmTt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原標題:一個作家之死:林奕含三個層次的幻覺破滅)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